第 12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第12章

    知道自己踩了雷区但是毫无愧疚之色的屑白姊甚至还要进一步踩雷:

    “是‘无怨怼’还是‘不敢怨怼’?”

    小霍目蕴不解,静候下文。

    “你们崇尚‘孝道’,刘邦以后历代皇帝谥号都以‘孝’打头,刘恒对他妈‘亲尝汤药’,汇总在后世‘二十四孝’中,成为唯一入选的皇帝。上行下效,官僚与民间的孝行蔚然成风。”

    再次忽略掉她提起各位先帝时报菜名般的不敬语气,小霍知道孝文帝事母至孝的事,不知道白姊想说什么,依然静默不语。

    身居天外、五年间容貌没有丝毫改变的白姊居高临下地质问他:

    “没有父亲,又被母亲抛弃,真的没有一点不满吗?”

    小霍自第一次来到现代,从不对白蔹相对于大汉所有离经叛道的言行置诸褒贬,此时初次显露怒容,凛然有风雷之色。

    他14岁,在他自幼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殿下幸贵、诸外戚幸进以后接受的教育中,尽忠于深恩厚爱的陛下、尽孝于生我劬劳的阿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忽然听到一声与他所见过的世界运行真理有冲突的质疑,他第一反应就是发怒。

    自然没有!他晨昏定省从无疏漏,事事绝无自专,如何是那种悖逆不孝的狂妄之徒?

    身体先于头脑做出行动,陌生的高坐姿态阻碍了他表达怒意的直身而起,一怔之下,白姊目光闪烁的悲悯映入眼帘,满腔突如其来的恼火不知不觉散了,心底莫名生出一种难言的些微酸涩来。

    白蔹看着他的时候在想,人很难自发突破生长环境进行思考。

    经过汉初持续数代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一朝,治国思想到了从无为而治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转变的时候。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过,建元六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着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思想,它的其他哲学理念也在跟着向全民推进。“孝”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核心要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自然是全天下最大的“父”。汉初本来就在推行“以孝治天下”,两相叠加,威力加倍。

    小霍在建元元年生人,到他这次来的元朔二年,董氏学说已经推行了九年。九年时间,足够让统治者相当重视的治国方针落地。

    所以无论他性格是骄纵还是懦弱,是狂放还是内敛,做事是果敢直接还是战战兢兢,这些相对于“大汉第一梯队道德标准:孝”来讲,都是细枝末节。

    为人子,就算被母亲忽视,也不能怨,不敢怨,否则就是不孝。

    同理,无论他是不是真的到官至骠骑将军、河西之战的出征途中才知道“父亲是霍仲孺”,都必须有所表示,而且要有足够展示诚意的“孝”的表示。

    汉武帝可以不在乎他是不是“年少位高不知体恤士兵”,也可以不在乎他是不是偶尔怼一下毒舌一下,但是不一定不在乎他砸了“大汉上上下下沐浴在一片孝顺的海洋中”的金字招牌。

    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三观之间存在着天堑般的巨大鸿沟。

    心里转个念头不需要现实中活动的时间,三观已经稳定的现代成年人决定不干涉三观尚在形成中的古代小孩。

    让梦停留在“梦”的阶段就好,他们最好都不要入侵彼此的“现实”。

    就算没有不满,多少还会有难过。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性,会因为时下流行的道德标准有所压制,不会消失。

    真有意思,儒家学说推行早期的古代小孩,和儒家思想统治两千年后死而不僵的台风尾扫到的现代小孩,居然会遇到同样的道德困境。

    ——你妈改嫁了,你难过吗?

    ——你爸娶后妈了,你难过吗?

    不能难过,不许难过,不敢难过。

    ……真的不难过吗?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白蔹透过小霍审视小时候的自己,无意间却被小霍眸中的星光触动,胸膺生起横亘两千年悬而未决的郁悒。

    明明是大人在欺负小孩子,不许小孩子哭闹不说,连委屈都不许。

    胸中块垒堵得她难受,得想个办法宣泄宣泄。

    在那之前,先安慰不安的小霍吧。

    “好孩子,坐下,坐下。”

    她柔声细语,缓步慢行,拍了拍他的肩膀,仰头扫过书架最高层,逡巡片刻,移动家用轻型梯子到其中一座前,取下来一具长方匣子,抱着匣子倒爬下来。

    “过来,楼下施展不开,我们上楼。”

    这个“上楼”指的不是她平均高度一米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