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安史之乱的第二个悲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季驰光:“哥舒翰不想出城,因为除了李隆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出城意味着兵败,意味着死亡。”

    “但是皇命在前,岳飞碍于完颜构,不得不班师回朝。”

    “哥舒翰就算再不想出城迎战,他得听着李隆基的吩咐往外走。”

    “他在初四那天出城,初七那天和敌军相遇。”

    “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灵宝之战。”

    ……

    李世熟练的往自己嘴里塞了一颗药。

    他已猜到接下会发生什么让他血压升高的事情了。

    武面无表情的给自己灌下了一碗大柴胡汤,又加了两颗定心丸。

    顺便吩咐了一句:“去告诉宋,把李隆基的功课加三倍,不学死就往死里学。”

    是,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个孩子,以后那些荒唐事没有做,她打不得骂不得,但是,没关系,软刀子磨人的事儿她武做的还少吗?

    武媚娘把丈夫扶到休息的软榻上,神担心:“雉奴,要不先不看了吧……你这身子……”

    李治摇了摇,他的脸色看着很苍白,气息有些微弱,但是神志还算清醒。

    “我得看下去……”他忽的短促冷了一,“我不看下去,以后怎么折腾那个小崽子?”

    武媚娘看他那副坚决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劝不了他了,她轻轻叹了口气:“那你就看吧……实在撑不住了喊我一,我去看着人给你熬药。”

    他们夫妻一体,雉奴听到的会跟她详细说,左右事后会知道,她就不急于这一时最关键的是,她不想气还不如去看着人给他熬药。

    李治疲惫的点了点。

    他们夫妻俩刚刚商量了一下,觉得光有两瓶定心丸估计还镇不住李隆基带的威力,所以决定双管齐下,汤药和丸药全部不能放。

    ……

    天幕上的景象触目惊心。

    潼关封闭已久的城门打开,哥舒翰骑在高大马之上,沉默的往外走去。

    而他的身后,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城门内走出。

    这支军队很安静。

    安静得诡异。

    除了行动时的音和兵甲碰撞的音,整支军队听不到任何交谈。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一些有验的老兵仿佛已知道了什么,脸上是赴死的决绝。而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就是那些新兵,此刻还带着一种茫然无措的情绪,不解的看着其他人。

    六月,炽热的阳光落在士兵的身上和将军的脸上,每个人都带着一的汗水,炽热的空气逐渐扭曲了他们的视线,哥舒翰的目光慢慢放空。

    潼关到灵宝,短短一百余里的路,但是每一步路都如此艰难,每走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那样煎熬。

    四天的时间,他们到达了灵宝西原。

    季驰光解释道:“灵宝西原,虽然占了一个原字,但其实不是平原,而是一处极适合伏击的地。”

    天幕上,画面一转,变成了一张地形图。

    李世的脸色非常严肃:“南边是崤山,北边是黄河……”

    两侧根本无法绕行。

    或者说可以绕行,但是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清醒的长孙无忌脸色很不好看:“要想顺利通,只能走中间这条窄路。”

    尉迟敬德不解:“这条窄路……应该不会选择这里吧?这一看就是埋伏的好地,不管是从高处滚石还是在谷口以逸待劳……就算是走黄河,比走这条路要好。”

    长孙无忌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不已:“敬德你还是历的少了。”

    尉迟敬德这些年跟着李世,自然没吃多少上司的苦,哪里知道这种狗比上司在后面拖后腿的痛苦?

    要是给哥舒翰足够的时间,他当然是宁愿选择越黄河或者崤山到达对面,至少稳妥,可问题是李隆基肯给他时间吗?

    李世叹气,他是实在弄不懂自己这个曾孙是怎么想的。

    如果说是希望有一场胜仗能振奋大唐的军心,那其实没有必要指望哥舒翰根据主播的说法,另一面作战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就做得很不错,哥舒翰这边关系着长安,反而求稳更好。

    但是……

    算了算了,他还是看下去吧,别再试图去揣测原因了。

    ……

    果不其然,即哥舒翰非常犹豫担心因为他知道,如果换了他自己,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布下埋伏。

    但是,迫于李隆基的压力,他叹了口气,最终还是选择了:“走正中间的路。”

    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王思礼愣了一下,难得问了一句:“……您确定?”

    哥舒翰无奈:“我

    们已没有时间了。”

    王思礼想起后面跟恶狗似的紧追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