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亩产千斤的秘密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董仲舒真的是有点头疼。

    自从上次被仙画批判过儒家的一些思想之后,他感觉自己的学生都不如以前那么好管教了。

    甚至有的学生还扬言要投入“科学”的怀抱。

    可那科学,到如今还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已。

    太学中也曾举办过几场论道,所有人对所谓的“科学”和“科学思维”都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最后只是针对“是否要重视工和商”来了个大讨论。虽然现在还处在骂战的阶段,但董仲舒隐隐觉得,已经显现出了某种趋势。

    毕竟,那是悬挂在天幕上的仙画!

    仙画的伟力,在一开始就导致了他们这些站在地上的人只能用仰望的态度来对待。

    董仲舒对这些倒不是特别的在意,华竟,是后世的程朱理学歪曲太过,现在的儒家还是相对比较开明包容的。

    而且,他除了治学之外,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不然在原本的历史上,也不会把天人感应这一些东西塞入进儒家的学说里。现在不过是多塞一些,多改一改而已,这没啥。

    但,问题是,这种改动不会是没有尽头的吧?

    董仲舒看着天幕,陷入到了深深的惆怅之中。然后又在心中破口大骂后世这些竖子!到底是造了些什么孽呀!

    不待他细想,后世女子路小柒的声音已经娓娓道来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做樊须。这个樊须呢,平时对种田种菜比较感兴趣。有一次,他向老师孔子请教种田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樊须又请教了种菜的问题,孔子又回答说我也不如那些种菜的老菜农。樊须走了后,孔子有点生气,就说,“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当然不是指品格上和道德上的奸人,而是说,眼界小,见识小。】

    【其实站在孔子的角度也不难理解,你拜我为师肯定是跟着我学习治国育人的理论,结果却来问怎么种菜和种地,而且问了一遍没得到答案又问第二遍。那孔子觉得他执迷于这些小道,却反倒弃读书大道为不顾,生气之余骂他是小人,这也很好理解,对吧?】

    董仲舒点点头,的确是。

    这则故事出自《论语子路篇》,孔子的确不善农桑,让樊须不如去请教老农,这也是符合他#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一贯看法的

    。

    而且,他在说樊须小人之后,其实还说了#3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4;,他认为居上位者,只要做到礼仪周到,道义诚信,那自然会有民众前来归服,为什么非得要自己执着于种地呢?

    种地的事情就让擅长种地的老农们去做就好了嘛!

    #34;糟了。#34;董仲铎想到这里,颖紧眉头,大概已经知道后世之人会怎么来看这句话

    全国总到达里,认系,自大,人做口经知道后世之人会怎么来看这可话。

    但这段话真的并不是孔子鄙薄农人,而是每个人所处地位看待角度的不同。

    他是想要将樊须往上位者来培养,那自然会对他的行为叹气。

    董仲舒也长叹了口气。

    他内心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只要将一个人捧上圣位,那他的话似乎天然就变得是正确的,甚至有可能无视当时的具体语境。

    如果后面真的独尊儒术的话,这个局面似乎无解。

    他又觉得气愤。要是后世的酸儒们在他面前的话,非得拿大戒尺抽他们不可!

    孔子还说“有教无类”,你们怎么不学学?!非得在这儿盯着一字一句抠字眼来理解?

    脑子有包吗?

    【但后面,当儒家把孔子捧为了圣人,将他的话定为不可违逆不可质疑的圣言之后,这件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孔圣人都说种地种田是“小人”所为,不是君子所为!那我们这些读书人当然要离这些事远一点,免得被看成是“小人”。】

    身穿长衫如瘦高竹竿的书生从田间经过。

    他似乎是闻到了什么臭味,掩起衣袖遮住口鼻,眼中露出嫌弃和轻视之色。

    有在田里耕作的农民向他打招呼,他罔若未闻,直冲冲的就走了。

    到了播种和收获的时候,他的家人在田中忙碌,从早到晚。

    而他端坐于家中,摇头晃脑的看着手里的圣贤书,对家人的劳累视而不见。

    【当然了,身为农耕文明,儒家并不是轻视农桑,相反,他们认为农是国之根本,对农桑一事很看重。但他们认为,每个阶级都有每个

    阶级要做的事情,种田种地就是农民的事情,士人读书人别参与,参与了就要被看不起。于是呢,在华夏古代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那就是“农者不学,学者不农#34;。】①

    ……

    李世民冷哼一声,仙画中的这书生看得他很生气。

    对农事如此不屑、对家人劳累不管不顾的人,即使当上了官,也绝对不会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读书对他而言不是明理,只是往上爬的工具而已。

    他对房玄龄和魏征说:“我大唐取士,决不能让这样的人混入其中!”

    要想个办法好好的甄别一下。

    而在明朝民间的一农舍中,也正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

    一家之主的老农摇着蒲扇,看着自己的儿子:#34;这仙画中的书生,不就和你一样,看不起种田的。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他的儿子涨红了脸:“您别乱说,我可不像他,连家中收割播种都不帮忙。”

    他家算是有点余钱所以可以送他去私塾念书。但却也没钱到可以请短工帮忙,每年收割播种是最忙的时候,他也是要老老实实放下书本去下田干农活的。

    只是,总是有那么一些些不爽就是。

    他泼辣的娘哼了一声:#34;我看就是读书读傻了。看不起种田的,有本事你吃饭的时候别吃啊,饿着!#34;

    像她儿子,自从读了书之后就变得神神叨叨。让他去厨房干个活,非得叨叨几句#34;圣人言,君子远庖厨”。骂他几句,他就嘀咕说“圣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每次她都要使出铁砂掌,这小子才能乖乖的闭嘴。

    她家这样还算是好的,她知道邻村有一寡妇,自己干累万累的将儿子供到考上了童生,也不是什么富贵家族,那人就能生生的#34;十指不沾阳春水#34;,从来不知道帮家里干农活,就让他快五十的老娘自己忙活。

    上次她见了那老姐姐一回,啧啧,感觉又老了几岁,真是可怜。

    她眼一瞪:“仙画都说了,圣人之言也不都对,你自己给老娘带点脑子!”

    br/gt;

    他难道能凭着务农改换门庭,甚至是青史留名不成?

    年轻的书生陷入到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仙画中显现出这样的一幕

    扛着锄头的老者回到了自己的小屋。

    屋外的竹篱笆下,一盆盆的菊花已经开了,绚烂多姿,虽然品种普通,但胜在野趣。

    老者抚须,拿来笔墨,写下#3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4;的诗句。

    【只有当读书人在考场或者是官场失利失意之后,他们才会回归到田园,以#34;隐士#34;的姿态来研究农学。而且他们自己也明白研究农学是会被同阶级的其他人看不起的,他们在书里面也会自嘲。比如唐朝的韩鄂在《四时纂要》“序”中说到“虽惭老农老圃,但冀传子传孙。仍希好事英贤,庶几不罪于此。”,很谦卑。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时候也时时流露出这种态度。他在教农民们做一点小本经营的时候,也要先掩饰性的说一番“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然后再提笔。】②

    【这还算好的,甚至有的农书的作者都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名讳,好像这个事情非常羞耻,做贼心虚一样。】

    天幕上出现一本农书,直接以《鄙书》来命名,作者#34;无名#34;。

    北魏的贾思勰在窝棚中长叹。

    这后世女子说中了他的,或者说全天下农学者的尴尬境地。

    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确如此。

    他身为太守,却经常往田里跑,往乡下跑,已经遭人诟病很久了,认为他不务正业,不顾士人颜面。甚至还有人在皇帝面前弹劾他。

    贾思勰早已有辞官之意。

    【可悲又可叹!】

    【可见当时社会的风气。】

    【这就导致了农学家的声音几乎完全在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