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怀表03(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那阵子有几句美好的祝福话,流行于朋友圈和公众号。

    他们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有人说这些句子,是从苏轼的诗句中演变来的。是《定风波》中的“万里归来颜愈少”。

    而裴未抒眼中带着礼貌的关切的样子,就让宋晞想起这一句。

    也想起他们初次相遇。

    初见裴未抒,是在2008年。

    那年,宋晞第一次到帝都市。那时是8月,正值暑期,火车站涌满了人群,挨肩接踵。

    巨大荧屏在播放奥运会比赛,到处都写着欢迎的标语,也有外国人举着小红旗走过,志愿者们站在人群中,友好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整座城市洋溢着一种令人熨帖的热情,热闹得如同新年。

    宋晞的爸爸来接站,同母女两个碰面后,宋爸爸主动接过大部分行李。

    他连提带拖好几个箱子、袋子,扭头笑着问宋妈妈:“你们两个啊,是不是想要把咱家都搬到帝都来?”

    宋晞背着塞得满满的双肩包,手里提着布袋,跟在他们身边。

    她对新环境感到新奇,忍不住抬眼四处张望,爸妈的对话成了“耳边风”,只隐约知道妈妈是在给爸爸讲,哪些东西是给爸爸带的,哪些东西是给宋叔叔一家带的。

    被提到的宋叔叔,叫宋家群,过去是他们同镇的邻居。

    他家里有个在市区当老师的亲戚,初中起他就寄住在亲戚家,在市区上学,后来高考考得不错,去了大城市念书,又辗转到帝都做生意。

    生意顺风顺水,用镇上人的话说,就是“出人头地喽”“混得顶好的”。

    宋晞小学时,有一年春节宋家群回镇上过年,提了礼品来感谢一直帮他照应家里老人的宋晞父母。

    那时候宋晞的爸爸刚被裁员,工作上正一筹莫展,经宋家群提议,春节后宋晞爸爸便跟着他一起去了帝都,帮着忙些生意上的事情。

    家里只剩下宋晞母女,妈妈常常感恩地和宋晞念叨,说宋叔叔他们夫妻俩人都很好,在外面也很照顾她爸爸。

    宋晞爸爸带着她们到车站停车场时,宋家群已经下车,站在人群里,高举双臂同他们热情地挥手:“嫂子,晞晞,这里这里!”

    喊完又快步挤过人群,接过宋晞妈妈手里的大袋子,连声道谢:“嫂子,你说你来就来呗,拿这么多东西干什么,这么沉,辛苦了辛苦了。”

    “不辛苦,我们上火车时碰见好心人了,两个大小伙子主动帮我们抬了行李。也没拿什么过来,都是家里的土特产。听弟妹说,你想吃家乡饭,我特地带了很多笋干腊肉,回头做给你们吃。”

    宋妈妈看了眼车站外的商厦楼群,感叹,“帝都真好啊,真漂亮。”

    宋晞那年16岁,第一次走出家乡小镇,到了一线大城市,看什么都新鲜。

    不过一路上车马劳顿,来帝都时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再加上市区街道拥堵,车子连续急刹几次后,宋晞胃里翻江倒海,找到就近的公共洗手间,吐了半天。

    回车上睡了一会儿,再醒来时,车子已经驶入一片美丽的别墅区。

    宋叔叔家的房子很漂亮,三层别墅,五色菊顶着蓝紫色的花朵在庭院里盛放。

    庭院里坐着一位笑盈盈的妇人,见到他们,挺着肚子走出来,和宋晞的妈妈拥抱。

    那是宋叔叔的妻子张茜,宋晞叫她张姨。

    “晞晞,好久不见呀,真是大姑娘了,个子也高了不少,再长两年,要超过你妈妈啦!”

    张茜捏了捏宋晞的脸,“是不是火车上休息不好?怎么脸色这么差?”

    宋妈妈把宋晞路上晕车的事儿说给她,宋晞觉得丢人,脸都红了。

    “那咱们快进屋去吧,屋里有空调,吹吹冷风喝点凉快的,可能会舒服些。”

    临进门前,张茜抬手楼上指,“晞晞你看,三层是个小阁楼,以后你和妈妈就住那里,你宋叔叔从知道你要来起,就闲不住,给你买了很多书,放在小书架里,到这儿和在家一样,别拘着,啊。”

    那天进门后没几分钟,宋家群和宋爸爸就出去了,要忙生意。

    宋妈妈和张茜一起收拾她们的行李,带来的土特产被一样样从包裹里拿出来,摊放在地上,拆开,再重新收纳。

    张茜对着楼上喊:“思凡,思凡?姨姨和姐姐来了,快下来。”

    “你喊什么啊,和同学连麦打游戏呢!别喊了,烦死了!”

    张茜被儿子的冲撞噎一下,有些无奈地和宋晞妈妈诉苦。

    之前他们只顾着忙生意,家里的事情都是雇了保姆在看管。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天天早出晚归,和儿子总也说不上几句话。

    保姆汇报时,也都只在夫妻两个面前说好听的,频频夸奖他们的儿子成长得不错,张茜听了还很欣慰。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