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霁明柔对船上的路线不甚熟悉,路上也陆续遇到了几个小太监问路,勉强算是走对了方向。

    只是拐进这条长廊之后她就迷失了方向,这条走廊中奇怪的很,没有看见任何值夜的侍卫和太监,安静的很,连她自己走路的脚步声都清晰可闻。

    霁明柔叹了口气,顿时后悔出来了,她本就是个不善辨别方向的人,船中房屋排布复杂,就更加分不清路了。

    摸索一段,霁明柔试着往回走,却又悲伤的发现她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只能茫然的在这里打转。

    真是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什么叫“举头四顾心茫然”。

    “祥安。”

    清冷的声音在身后的屋里传出,屋里灯火通明,似有人影在内。

    霁明柔倏地一惊,差点拌倒在原地,转头看向敞开房门,这声音似乎有些耳熟。

    门里隔着一到屏风,能隐约看见里面坐着一个人,那人似乎是认错了人。

    她犹豫了瞬间,缓缓走了进去。

    霁明柔走过屏风才见屋内真面貌,屋内的器具摆设均是名品,木香萦绕中混杂着一丝熟悉的冷香。

    檀木书案后的人正专心致志的看着他手中的奏疏。

    当霁明柔看清那个人的模样后就定在了原地,已经开始后悔今天从自己房门里走出来的决定了。

    她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另一边,燕珩还在专心看着手中的奏疏,没有抬头,更没有意识到进来的不是他口中的祥安。

    “研墨。”

    他一如往常的吩咐道。

    门口的人未动,燕珩抬头看去,却只见到了一片淡紫色的衣角匆匆消失在屏风边,等他走到门口时早就不见了刚刚的人影。

    跑的可真快,跟做贼似的。

    他看起来像是会吃了她的样子么?

    燕珩叹口气,悠悠闲闲的踱步到屋里,坐在案前继续批奏折,但仔细一看眼神却在放空,不知在想些什么。

    ……

    云州到京都边的运河不过几日,时间飞速逝去,转眼就到了京都。

    镇远侯府上下可谓是喜庆洋洋,无他,只因为今日是府上的大姑奶奶谢嫣雨回门的日子。

    霁明柔和谢霖屿到侯府门口的时候大门前已经停了几辆华丽的马车,马车前头绣着庆郡王府标志的图腾。

    谢霖屿问过守门的小厮才知道,原来就在几日前,二房的嫡长女嫁到了庆郡王府为世子妃。

    说来可笑,侯府嫁女,身为侯府家主的谢霖屿竟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京都王侯世家遍地走,一时之间谢霖屿竟有些想不起来庆郡王府是哪家?

    门口小厮也是只知名头,不知具体,一问三不知。

    “先帝的二世叔庆王一脉到如今已是第四代了,庆郡王世子燕長与晋王同辈,等到燕長承爵便是二等郡王了。”霁明柔边走边说。

    谢霖屿点点头,明柔在皇宫生活了十多年,成日与皇亲宗室打交道,知道这些自然是不足为奇。

    “明柔可见过燕長此人?以为如何?”

    听到谢霖屿如此问,霁明柔步子顿了一下,眨了眨眼,明眸巧笑, “他们俩么…天赐良缘!绝配!”

    谢霖屿挑了挑眉,虽不能完全领会妹妹眼中的深意,但是那幸灾乐祸看好戏的神情还是能看懂的。

    二房嫁女虽然打着侯府的名头,但归根结底这是二房的家事,谢霖屿并没有什么要去参与的想法,本想着先将明柔回府的事宜安置好,谁知半路上被谢老夫人派来的人给拦住了。

    那婆子是谢老夫人的陪嫁丫鬟,也是侯府的老人了,堵着兄妹二人说了一堆家族上下为一体的漂亮话。

    总而言之,请侯爷和霁姑娘移步荣安堂。

    霁明柔和谢霖屿到荣安堂的时候里面可谓是其乐融融的一片,直到兄妹二人进屋。

    谢霖屿承爵五年已久,这些年跟随皇帝征战四方,战功赫赫,积威深重,府中的兄弟姊妹见了都不大敢上前,更别说小辈了,一进屋欢声笑语顿时都戛然而止。

    除了长辈们,众人都老老实实的见了礼。

    此时庆郡王世子燕長也在堂中,他虽为皇室宗亲,但却是郡王世子,还未承爵,按理说应该是他向身为镇远侯的谢霖屿见礼的,但是他没有。

    燕長从小游离于皇室宗亲之间,是一把谈笑交际的好手,一脸带笑的向谢霖屿客套起来,言语得当,行止有礼,没一会就冲散了堂内的紧张气氛。

    霁明柔把自己的存在感降低,一语不发,安安静静的坐在谢霖屿下首,但是从她一进来众人好奇的眼睛就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小辈们不知道她的身份所以不敢多言,但长辈们却不会。

    谢老夫人坐在谢霖屿左边的主位上,眼神不轻不重的落在霁明柔身上,笑着说:“明柔有二十有三了吧。”

    霁明柔颔首应是。

    “可惜了这么美的娘子,府中姊妹众多,数你颜色最好,如此年纪倒是耽误了。”

    谢老夫人面上一年慈祥,接着说:“祖母倒是认识好些老姐妹,她们家中的适龄郎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