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up给大家科普个冷知识,上面提到的和朱棣并肩作战断后的薛禄,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他对明朝的版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薛禄,1372年出生于青岛,建文2年29岁。
在此前打耿炳文的真定之战里,他和驸马李坚1v1对上,薛禄引槊刺李坚,使之坠马,正要挥刀斩之时,李坚大呼,我是李驸马,别杀我。
薛禄就把他生擒了。
靖难里,他还有个名场面,就是马上要讲到的单家桥战平安,薛禄被平安生擒,但他奋力挣脱束缚,反杀看守者,返回阵中冲杀。
武力值还不错,后来也随朱棣北伐,最后可能是靖难+北伐+督造北京故宫的功劳合在一起,封了阳武侯。
他也是青岛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封侯的名人。】
大家听了这段,觉得这薛禄,好似是那除了张玉朱能之外,听上去还不错的武将了。
因为他被抓了后又挣脱,郭英对他颇是喜爱,点头道:“是个虎将。还被评价为对明朝版图有用,是不是未来在五征漠北的时候发挥了不小的作用?#34;
朱元璋的关注点则是:#34;这李坚……#34;他久久无语。
一声“雾种”在嘴巴旁边,好悬没有吐出来。
这李坚,尚了他的七女大名公主,如今结婚都十年还有孩子了。他也不能太过吐槽这女婿,只好感慨道:“唉,他爹李英,多英雄的一个人呐!”
傅友德也点头:“随我征云南的时候,李英为前锋,进攻楚雄大理皆有功。就是死,也死得英雄气概,那乌撒诸蛮叛乱,他奋勇还击,斩数百人而死。#34;
【仁宗即位后,给他发了镇朔大将军印,让他镇守开平卫。
这个大将军印是很稀少的,王世贞在《算山堂别集》写,#34;国朝将军挂印者,事权甚重,可以生杀人,而大将军为尤重……傅友德平云南仍然不能佩戴大将军印……余所知者十六人。#34;
这16人,王世贞列了出来↓
征虏大将军:徐达、冯胜、蓝玉、丘福。
平虏大将军:李景隆、柳溥、朱永、朱晖、杭雄、仇鸾。
镇朔大将军:薛禄、谭广、杨洪、石亨。
嗯,
王世贞把李景隆归在平虏大将军应该是笔误,他是洪武30年,被朱元璋封为征虏大将军。从这儿也能看出来,朱元璋挺看好他的。
建文帝给李景隆和耿炳文也拜了大将军,但史书无载,可能是平燕大将军?
总之,薛禄是得仁宗看重的,在仁宗新的边镇体系很重要。】
忽然之间,傅友德沉默了。
刚刚还为李英惋惜的他,不惋惜了。他开始为自己痛苦了。
怎么回事,连李景隆这个废物都有大将军的称号,若是那皇孙封的,也就罢了,直接和建文年号一起,被夹了,开除明朝行列。
可偏偏,是被陛下封的!
陛下!傅友德握紧拳头,在心中狠狠呐喊。我究竟哪里不如那废物了?!他突然举起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朱元璋一愣:#34;友德,你干甚?#34;
傅友德瓮声瓮气:“臣打仗多年,白长了这般年纪,虽一场都没输,却实在无功。不若曹国公,能领六十万大军打仗。如今腆颜坐在这里,实在愧对陛下的爱重啊。陛下休看,休看,臣无颜面对陛下。#34;
朱元璋此时……此时他也很是尴尬呀。
他竟莫名的有了点心虚,便似做了什么偏心眼的事情,被当场抓住了,还要大白天下,叫大家来评评理,看看“徐达、冯胜、蓝玉、李景隆”这四人中间,有谁,特别的突出!
他咳嗽一声。
#34;嗯……#34;
李景隆丝滑出列跪下:“陛下!臣这等废物,如何能被封为大将军?定是那未来的小臣,虚荣心作祟,收买了写实录的官员,叫他给我添了一笔。#34;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景隆说的肯定不是真的。
但大家??主要是朱元璋和傅友德??还是很感谢李景隆这样牺牲自己,保全他们的颜面。
朱元璋连忙又咳嗽两声:#34;哎!你这小子,真是的,看在你还年轻的份上,这点行差走错之举,咱就不多计较了。你多努力,争取让朱棣给你封个大将军吧!至于咱嘛,咱还是要封那真才实学的。#34;
说罢,朱元璋扯了扯傅友德的衣袖。傅友德终于放下袖子。君臣相顾,爱意回转,破镜重圆。
【仁宗死了,洪熙元年7月,宣
宗即位2个月,重点来了。薛禄上奏,要求弃置开平卫。】
郭英心神震动:#34;?!?!#34;
你小子,怎么回事,我刚刚才在陛下面前说你的好话。结果你就这样回报我?合着这#34;对明朝版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和“大明战神”一样反语吗?
【他的理由是,独石等站皆在边野,开平卫的老幼本来就在这附近种田,蒙古人来了,这里无城可守。开平和独石相距五站,城墙不坚固,往来道路荒芜,不如把人口都迁到独石镇里一起管理。
宣宗回答:这事儿太大了,我们以后再聊。
大,真的大啊,洪武时期的开平卫可是在元上都。朱棣结束靖难后,虽然把开平和大宁卫都内迁,但不久后,又把开平卫重新迁回元上都。大宁卫在地理位置上,是与女真人更接近一些。
而开平卫是对东蒙古的最前线。
从元上都迁到独石镇(今张家口赤城县),是直线距离整整326里!
宣德元年6月,薛禄从开平卫回来,再次上疏,要求把开平卫移到独石镇,那地方虽然要冲,但太远,修筑工事都难,粮草问题很严重。
这一回,宣宗没有立刻拒绝,而是召集大家开始商议了。】
朱棣默了半天:“我没记错的话,前面说过,宣德元年,这孙子手下和安南打了败仗,于是和黎利议和。#34;
朱元璋也头疼:#34;怎的南面守不住,北面也弃了。弃了开平,那蒙古人一遛马就到长城了,长城沿线守将压力很大,我又没把沿线长城全修上。#34;
傅友德叹道:“开平卫附近草场挺不错的,蒙古人看你不在那边守,怎可能不来放牧,时间一久,就又全是他们的了。#34;
【这个商议暂时没得出什么结论,没两个月就发生了朱高煦叛乱事件,宣宗让薛禄平叛。这一段,明史夏原吉的传里有一个很神奇的描写。
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
实录里又写,朱高煦初闻朝廷遣薛禄将兵,喜曰,此易制也。直到听说皇帝亲征才有恐惧心。这个所遣将会是薛禄吗?若是他,薛禄又为什么会闻之色变呢?
为什么朱高煦很开心呢?是看不起薛禄的
领兵才能,还是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于是单方面认为很好打呢?还是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衬托朱瞻基的英明神武?
额……由于汉王事件被夹的很厉害,很难判断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反正肯定水挺深的。】
李景隆:#34;……#34;
李景隆以小见大,感觉自己为来是没有好下场的。
虽然他投了……但可能还是投得太晚了吧。同样是投了的人,夏原吉竟然敢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当成反面例子来举例,唉,如果那时,我还在朝中屹立不倒,他怎么敢?
可见,我那时,已经倒得很彻底了。
朱棣:#34;……#34;
朱棣也没什么好说的,一想到那历史上被夹了的汉王,就想到现在还天天和自己大小声的朱高煦,只能叹一声。
越发的下定决心,不要让孩子们过早知道太多的东西,助长他们太多的野心。至少如今,老大和老二还天天协同合作,一起试图对抗他这父亲,感情好得很呢。权力啊,真是一剂毒药啊!朱棣如此警醒自己。
【叛乱结束后,宣德2年5月薛禄继续配大将军印去开平,并督运粮草。
6月,开平备守都指挥唐铭认为开平孤城,需要朝廷加派人员。此时,以张辅为首的文武百官都认为,粮草难,应该遵从当初薛禄的意见,把家属一类的全部挪到独石,开平旧城只留2班轮岗的精锐哨兵,一班1000人就够了。
宣宗拍板,秋收后就干。
弃了,但没完全弃。后面有类似放哨的看到蒙古人,然后宣府的薛禄领兵去打的情况。
但屯田都撤走了,这地方基本等于一个遥远的烽火?望站。而随着时间推移,那边连2000人的规模都维持不了了。
宣德8年11月,守旧开平的不足1000人。
宣德9年1月,独石守官不愿意再把300手下士卒派往开平放哨,认为我这里人都不够,为什么要补开平卫。这里似乎没有再强调旧开平,也许指的是新的开平卫。
由于军士逃亡现象的加剧,独石、新开平卫这种长城以内的,都缺额严重。Up估计,此时的旧开平,连放哨功能都损失殆尽了。】
朱元璋郁闷道:“边境苦,咱知道他们过得不易,所
以常常给他们发钱,再减屯田上交的月粮,再双管齐下,若是有人逃跑,便连罪到小旗百户上。就算如此了,效用也不是很好。#34;
朱棣说:“现如今的开平卫,全赖北平输送粮饷,恐也不是个长久之计。”
朱元璋更郁闷了:“要不开中法得了!用盐引叫商人把粮草运过去。但屯田还是得屯的,那里意义很大,不能弃啊!#34;
【其实根据对元上都城墙的考古研究,明朝人只是利用了元上都的城墙,简单改造了一番,并没有花费大力气去修成坚墙。
无论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都不认为这个位置该如同宣府、大同等边镇一般,死守之。开平卫的作用历来都是通往蒙古的桥头堡,扼住明蒙交通的要冲。
在朱元璋时期,可能更发挥着增加战略纵深的作用,偏向守一丢丢。
到了朱棣时期,就纯粹是攻了,因为他老爹已经帮他把蒙古人赶到更远的地方,得去捕鱼儿海一类的地方才能摸索到蒙古人的踪迹,开平卫附近基本也是无人区。朱棣是为了扫荡漠北,利用开平卫囤积粮草,保障后勤,让自己可以在大漠浪的更远。】
话到了这里,朱棣总算是精神了一些。
“是了,未来的我取消大宁卫,想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