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还是5月11日,《革除逸史》写周是修、萧用道上书,斥误国之罪,周云伟很生气,骂他们,两人不动如山。

    练子宁道:"国事至此,尚不容言?"

    南京城内的燕军间谍只要把这种舆论导向传回去,朱棣劝降各地的信心就会更足。】

    朱棣这时候反而生气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时候,不众志成城,反而互相攻讦,彼此指责,又有什么意义?"

    他又转向朱允蚊。

    "大侄儿,你偏不信我说的话!看看,这些就是你那奸臣!朝廷不稳,必有妖孽!"火光映着朱允蚊的脸。

    朱允蚊幽幽道:“啊,四叔说得这么笃定,那回头这几个人考上科举了,四叔你一定要记住今天的话,不要用他们啊。"

    朱棣机智道:"小人也有小人的用法,这乃是用人之道。"大家虚着眼睛。

    朱棣还振振有词:“你看,爹听到现在了,不都没有把那奸贼方孝孺的脑袋给砍了吗?”

    老朱:"?"

    【5月16日,燕军从盱眙往东走到了三河。

    5月17日,之前扬州卫指挥王礼见燕军要来,想投,被镇守指挥崇刚、御史王彬抓进了监狱。

    这天朱棣派了小弟吴玉去招降。王礼的弟弟王宗感觉今时不同往日啊!和千户徐政、张胜等数十人一起放了自己哥哥放了,把崇刚、王彬给抓了。

    5月18日,朱棣才走到天长呢,王礼他们已经热心的把俘虏押送到至此投降献城了。

    朱棣认为王礼很有点投降水平在,遂派他和都指挥吴庸带着几百骑兵去招降四周的高邮、南通、泰州等城池。】

    朱精感慨:“这是江南人灵活的投降底线吗?”这话一出,灵堂中的江南人对朱楠怒目而视。

    老朱也没好气白了朱精一眼:“先前那沿路死节的,难道没有江南人?无非是老四望之已似人主啦。"

    别说,被老朱这么一评价。

    朱棣感觉自己的身体都有点轻飘飘起来。眼前,好似,便见到了那他面前洞开的南京城门……

    【插话一则,此时淮安的镇守将领是驸马梅殷,朱

    棣绕过了他没打,他整个靖难期间真实的记载也当只有“镇守”。其余的什么手握“40万兵”,什么朱棣想问他以进香为由借道淮安,他坚贞不肯一类的说法,皆为谣言。

    两者都出自小说《续英烈传》,各位其实想想当时淮河给何福运粮如此艰辛就该明白,如果梅殷有40万兵??水师也可以陆路作战,何福何至于此?早得援军相救了。

    至于借道,朱棣本来就不想打淮安啊,连《姜氏秘史》都只称燕王不过。PS:明史完整继承了这则小说,写入了梅殷传。】

    大家已经习惯明史的随意性了,很淡然地接受了这件事,连口水都懒得浪费。【他之所以有这种相对正面的塑造,是因为永乐年间,他被朱棣处罚了。

    梅殷先在永乐2年11月,因蓄养亡命之徒被弹劾,里头甚至还有鞑靼人。还和女秀才顾氏搞邪谋好像是巫蛊诅咒一类。朱棣说皇亲他来处置,先按下了。

    接着是永乐3年10月,他和锦衣卫指挥赵曦、前军都督佥事谭深不合,有天上朝时走过小竹林遭到赵曦暗杀,坠桥而死。赵曦报告称梅殷是自杀,朱棣则认为可能是有强盗截杀,令人调查捉捕盗贼,结果赵曦杀人事件遭到都督许成的告发。朱棣震怒,杀了赵曦、谭深。

    并优待了梅殷的儿子。

    但是郑晓[弘治]却在《吾学编》里声称,赵曦二人是朱棣指使,还写出了对白,说赵曦二人质问朱棣:"上命也,奈何杀臣?"

    朱棣又刻薄的对梅殷两个儿子施舍道:"朕不念尔母尔安得至今日"

    为什么那么恶毒呢?郑晓说,由于梅殷不肯借道,还把使者耳鼻口都割掉了,朱棣无法渡准安才转渡盱眙。

    这个行军路线也很抽象,没啥好说的。

    反正朱棣反对的人,都是好人。】

    朱棣先说了:"难为他们还说了这么个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的故事。"老朱皱眉:"还养起了鞑靼人来,回头把他先查一查。"

    【5月19日,打下六合县。

    5月20日,高邮降。沿江的一堆郡县都降了。当天,朱允蚊下罪己诏,派黄观、王叔英等人去江西等地募兵。

    小朝廷还存着自己依靠长江天险,水师之利,非北兵所能抵挡的幻想,哪里

    知道朱棣要玩包围战术?】

    “下这罪己诏,倒是一个办法……”郁新沉吟道。

    然而,其他皇子们接上了:

    "用途有限呀!必要的时候,老四的眼睛是瞎的,耳朵可以是聋,这罪己诏,也可以是伪诏

    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