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接下来是很有意思的两个未入流职业。
织染局铁冶所。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
洪武7年,朱元璋在天下设立13个铁冶所。
这些一共产出了9052987斤,这个数据比大明会典少了一半。
盖因这些铁冶所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矿场,未计入。
折算成现在的数据,明初铁产量为9232吨。
什么概念呢?横向对比,一直到1670年左右,即300年以后,外国里,年铁产量最大的俄罗斯仅2400吨。
纵向对比,是元初1263年的3.18倍,是南宋初年1127-1162年间的8.6倍,是北宋中晚期1064-1067的2.2倍。
】老朱大大吃了一惊:那么大一个俄罗斯,铁产量竟然那么小?这可远出他的意料之外,虽然他并不特别在意铁产量多少,但比别人强,尤其是比那未来要当他们大哥的俄罗斯强,就叫他不禁骄傲起来。
大又有何用?外强中干罢了!【钢铁,号称工业的粮食,它的产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要依托大炼钢铁,钢铁工业因此是被视为工业之母一般,决定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决定性产业。
洪武年间,明政府的铁产量高到能在内库放好几年的量,朱元璋认为采铁劳民,就下令停止铁冶所工作。
】这两段话连在了一起,老朱的神色又晴转多云了。
他觉得那后辈,不会是在骂自己吧?咱可只是在爱民啊!【明初官营铁厂占据绝大多数产能,民营微不足道r没有统计数据。
它得以发展,是老朱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河北磁州临水镇,元朝曾设铁冶所,下辖1.5w户人,每年产铁百余万斤50吨+。
有个小吏就谏言,请朝廷在此地重开铁厂。
朱元璋不悦道:就没听过“天下无遗利”。
且利不在官,则在民。
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
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
亲,你是想害1.5万户人家投身铁冶吗?杖责,流放海外。
挺时髦的,直接送出国了。
】老朱替后辈划重点:重点是在送他出国吗?重点是在咱上面这段话,讲得多好啊?他转而对朱棣道:努力点,你看看现在大明的版图,这不爱百姓,不恤生民的家伙,流放海外都不用走多少路!不止朱棣,大家也只能唯唯诺诺。
还能和老朱争辩啥呢?【国家不设铁厂,那铁矿百姓是可以采的。
还会有明朝官方开了铁矿,感觉采足了,于是关闭铁厂,开放民采的情况。
洪武28年,工部说,各处开炉3年了,内库贮3743万斤铁2233吨。
??这是在明朝积极鼓励屯田,给开荒百姓免费发铁制农具;大力发展造船业;频繁对外用兵的情况下,开3年官营铁冶所,就能库存充足。
老朱下令,各处停工,令民自采,每采15块铁,给朝廷上交1块铁就好。
自此以后,民营钢铁业逐渐站了起来,永乐元年-宣德9年的30年间,民营产量翻了6倍。
并在明代中后期,取代官营成为了主流,还形成了以制铁为基础的工业小城镇。
”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数倍于昔”。
明代设立一个县的标准就是要求200户人家。
按这句话,就是嘉靖时,几乎一整个县的人都在干铁冶。
这很牛了,我们只是因为钢铁之都是唐山,从小被植入了错误的钢铁产量印象,那毕竟是一个占地1.3万平方公里,一个2022钢材产量1.83亿吨、粗钢产量1.24亿吨的巨无霸啊!全中国的粗钢产量也不过10.18亿吨呢。
】傅友德本来已经觉得自己心如止水,再也没有什么能叫自己失态了。
然后他的茶水又喷了出来。
什么……什么?多少……多少来着?朱权头晕目眩说:“他们兔朝不是只有14亿人吗?那不是等于每个人有1200多斤铁吗?要那么多铁干什么啊!“什么啊,14亿人用‘只有’来形容,合适吗?”其他人说朱权了。
不是铁,是钢!又有人补充道。
怪不得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看上去都需要钢来制造??“我们是他们的……”郁新试图算一算。
别算了。
茹冷静道,不要以己之短,较人之长。
我们有什么长于对方的?杨士奇突然问。
大家一时沉默。
片刻后,朱?弱弱说:“我们……古文学得比他们好?”【导致官营没落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还是劳动和付出不成正比。
参考著名的遵化铁冶厂,全场民匠220人,军匠84人,民夫1365人,军夫927人。
永乐时兴建,此为永乐数据军匠工资是里头最高的,每人每年给粮10.8石5646rb,冬夏衣服布2匹,棉花2斤8两。
其他人的工资就更没啥好说的。
往往一次服役6个月,10月份干到次年3月,要春耕了把你放回去种田。
跟他们一起打工的还有罪犯,这些人是来厂子里打工服刑,待遇更烂,就给口饭。
】朱横在那凉薄道:“可以啦,大侄儿八品以下全部给钱,还要他们自带干粮干活呢。
我爹也……老朱言简意赅:堵!【工人们动辄遭到官吏打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