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君明臣贤(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算不上冗官。但这值得夸赞吗?

    【房玄龄不仅作为良相典范,更负责修国史,编纂《晋书》,在他为相期间,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于贞观三年改封魏国公。又在贞观九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留守京师。不仅如此,他的女儿嫁为韩王妃,次子房遗爱更是娶了唐太/宗的高阳公主。房氏一门显贵至极,但房玄龄却依然谨

    言慎行,不曾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征辽东高句丽,带上了太子和众多朝臣,命房玄龄留守京城,为了让房玄龄便宜行事,李世民让房玄龄遇事不必请示他,直接处置。这就意味着李世民离开长安后,房玄龄成为整座长安城的最高负责人。李世民在前线开打,后方却有人告房玄龄谋反!】

    ???本来听着觉得房玄龄很是不错,没有想到沈悠话锋一转就变了。有人告房玄龄谋反?这时候的房玄龄要是谋反,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一干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

    【房玄龄作为当时长安的最高负责人,告他谋反,第一个收到消息的人当然就是他!得,房玄龄哪能自己审自己的案子。立刻,马上,房玄龄让下属将告状的人用专车送到洛阳御驾亲征的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一听这人竟然告房玄龄谋反,得,不用审了,当即将那告状的人砍了!】

    ……有一说一,哪个皇帝能做到唐太/宗这个地步?

    秦始皇自问都做不到。但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件事做得相当漂亮。

    房玄龄要是真有谋反之心,就不会把人送到李世民面前。但是,要查是谁诬陷的房玄龄吗?怕只怕只要查下去,事情就麻烦了!

    李世民直接将告状的人砍了,这就是要把事情终结。既没有寒了房玄龄的心,也能让别人的阴谋到此结束。

    刘邦惊叹无比,这李世民到底有多自信,这才能举国相托,而且在有人告对方谋反的时候,他也不问细节,直接把告状砍了!

    果然,李世民就是用来让人惊叹拜服的。

    杨坚想到自己在听说将来李家会取他们杨家而代之时,本能就想杀了李渊一家永绝后患,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那样的信任房玄龄,信任到就算有人说房玄龄谋反,他都不相信。

    贞观一朝房玄龄一个正主听得那叫一个潸然泪下,激动的冲李世民作一揖,李世民抬手道:“玄龄,你追随朕多少年了,朕还能不知道你的为人。若是信不过你,岂能举国相托?#34;

    是啊,若非全身心的信任,岂有这样的佳话流传千古。

    得遇李世民这样的明君,是他房玄龄三生之幸也!

    【事后,李世民是怎么跟房玄龄说的呢?李世民写信回去跟房玄龄主动提起这事,言外之意无非是这样一件小事哪里用得

    着兴师动众。自然免不了说起他们这么多年的君臣。李世民不知房玄龄,房玄龄又不知他李世民?】

    【知,自然是知的,正是因为知,因此房玄龄更须得把握分寸,他不能轻易越界,不能忘记他是为臣。纵然为君者信任他,将后方完全交给他,他也要记得,他是臣。为臣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为臣的分寸,否则必将大祸临头。】

    【我们时常感慨李世民胸襟宽广,更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贞观年间得以善始善终的这些臣子,哪一个不是守住了为臣的分寸。李世民待他们再宽厚,他们都不曾逾越半分,自然而然也让李世民看在眼里,对他们越发看重几分。】

    【君臣之间,本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唯有如此相互懂得分寸的往来,才能善始善终。】

    确实,君臣如同夫妻,至亲亦至疏,都不可以没有了分寸。一但失了分寸,就会越界,君越臣界,叫臣心生芥蒂,难免也会不敢再一心效命。而臣越君界,最坏的结果是抄家灭族。

    甚幸,房玄龄无论李世民如何善待,一直守住那点界线,方得善终。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应御膳,并亲临探望。李世民这辈子送走了太多的人,如今,再要送走一个,他内心是悲痛的。而房玄龄在最后依然忧心家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