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汉朝怎么样是一回事,刘彻三观震颤又是另一回事,但这都比不上李晓诗要完成作业来的重要。

    按照李珉的说法,李晓诗和这些观看她“直播”的朋友们打过招呼后,就不再管那些没什么意义的评论,开始了今天的课文朗诵。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制社会,它开创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①……”

    而当李晓诗念出单元标题后,几个位面之中,都突然降临了一道光幕,在众统治阶层的面前,凌空而出,天幕之上,一位白面女童正吐字清晰地说着些什么,这场面吓坏了不少人。

    阳城,禹率领众人齐齐站起,看着天上那道光幕,心中惊疑不定。

    夏朝?

    不就是在说他们吗?

    可这王位世袭制又是什么?

    难道这是上天警示?!

    李晓诗:“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统治②??”

    汤、姬发,接连起身,错愕不已地看着突然出现的天幕。

    天幕之上,女童仍在继续:“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③……”

    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位面并未看到这一幕,或许是因为平台知道李晓诗这次要读的是哪一课,所以除了原先已经锁定的始皇武帝唐太宗,其余只带了第一课会说到的国君们。

    而始皇武帝唐太宗也都已经召集好了做笔录的人,不慌不忙地与身边之人一同观看天幕。

    近了,又近了,已经从古人类到了夏商周。

    这样下来,很快就就能说到他们了。

    念完单元序页,李晓诗翻开下一页,正式开始读课文。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的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④。”

    禹一头雾水:“夏传子?”

    夏王朝他懂,但是夏传子是什么?

    他不是打算传位给伯益的吗,难道说这个君主的位置最后到了自己儿子手里?

    商汤一脸迷惑:“周王朝?”

    他不是才灭了暴虐无道的夏桀吗?

    姬发: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权威衰落……衰落……

    李晓诗声情并茂:“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

    禹/汤/姬发:我也想知道啊!

    所幸观众位面不能互通,不然其他几个后世朝代作为老观众,这会儿就要齐齐捧瓜,吃瓜看戏嗑瓜子了。

    长之又长的前言讲完,就到了正文片段。

    李晓诗的咬字深受语文老师熏陶,可她年纪在这儿放着,读起书起来有种这个年纪学生们朗诵的通病:过于感情充沛。

    读史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过历史课本本就和史书不太一样,再加上用读诗的抑扬顿挫语气来读,自然而然有种微妙的违和感。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冲淡了那种大多数现代人读历史的“轻浮”。

    李晓诗坐得板正:“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⑤。”

    禹盯着天幕:这点儿听过了,继续!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夏朝众人纷纷点头。

    没错,这就是他们的功绩。

    “……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夏朝人挠头。

    虽然是这么回事,但是怎么感觉后边的半句不是什么好话?

    李晓诗:“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

    禹竖起耳朵。

    连这个都知道,那肯定是天上的神仙。

    “??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⑥。”

    禹诧异地看向自己身边的儿子。

    启眨巴眨巴眼,也看向他。

    禹:……

    真没想到。

    李晓诗:“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铜牌……⑦”

    “夏朝经过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⑧。”

    夏朝众人本身在你看我我看你,默契地沉默着,谁也没有先提起“世袭制”这个概念,直到李晓诗说出这段话,他们才如同刚刚听到天幕的声音一样,震惊地看向天上女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百多年?王,我们王朝延续了四百多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