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和素未谋面的观众们热烈地讨论了一番后??准确地说,是看他们热烈地讨论了一番后,商汤灭夏的这个问题才差不多过去。

    看那个网名叫做“禹”的人没有再次提出什么疑问,李晓诗带着两耳朵听来的历史趣事,老老实实继续“做”作业。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商朝很快强大起来。①”

    读完这一段,李晓诗得意地蹭蹭鼻子,声调又恢复了之前念评论时候的声调,离开了读课文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我也知道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老师上课时候讲的,不知道哥哥姐姐们有没有听说过,我也来分享一下吧!”

    她道:“老师说,商朝一开始是没有钱的。”

    钱?

    夏商两朝的人都有些迷惑:这是什么?

    李晓诗:“他们用贝壳做货币,但是贝壳这种东西本身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用来做货币不合适,因为它们就不值钱,想要当钱花,还是得用值钱的钱。”

    这话说得拗口,但是后世的人听懂的不在少数,有不少人都点头,特别是管这块儿的官员。

    货币本身是要有价值的,要么为什么没人随便拿石头当钱?

    商朝开国众人有些似懂非懂。

    提到贝壳,又说货币和价值,虽然词句不太理解,但是联合上下文自己再串一串,他们也就差不多懂了。

    他们现在的确是用贝壳在贸易,也发现了不太合适,只不过还没找到解决的办法,难道天幕有?

    李晓诗说道:“因为贝壳有很多啊,如果大家都去捡贝壳,那岂不就成了钱多货物少的市场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商朝人就采取了用铜铸币的办法,这也就是后世大家都用铜钱的开端。”

    后世的位面对此兴致缺缺。

    如果没点什么史料听,那继续来些野史也行啊,这种古早的钱啊什么的,真的很没意思。

    商朝人却眼睛一亮:好主意啊!

    于是一些人立刻开始在心里为这件事打起了腹稿,决定一会儿好好商量一下可行性。

    李晓诗还在说:“现在出土的甲骨文也是商朝人用的,老师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不过这些都是商朝中后期的东西了。有甲骨文和铜币,后世的钱和文字才有了雏形。”

    “文字和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朝人很会做生意,人人都是做买卖的好手,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业’‘商人’,都是从这里流传下来,从‘商朝人’这里简化而来的。”

    半炫耀半卖弄地认认真真把笔记说完,李晓诗高高兴兴:总算没一直听,我也知道一点点有趣的事情了。

    屏幕上稀稀落落地飘过几句对她这个“‘商人’学说”的夸奖,李晓诗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她知道,她说的和这些人知道的相比差的还是太多了。等之后的,等这次录完下去了,她一定会多收集一些历史上有意思的事情,在以后录作业的时候说给大家听的。

    课本翻页,来到了下一段。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②。”

    【伊尹:殷是哪里?】

    李晓诗:OoO,伊尹!

    不知道为什么,她有种莫名的激动,明明是一句短得不行的评论,还是一下子抓住了李晓诗的眼球,这可是伊尹!和汤君臣相和被无比重视可比诸葛亮的伊尹!

    她插嘴回复道:“殷就是现在的安阳啦!”

    但是安阳在哪里,虽然课文段落旁边的地图上有,李晓诗大概能看出这是河南山东那一片的区域,具体地却不知道怎么解释。

    生怕伊尹再问一句安阳在哪,李晓诗直接道:“地图上有的,你去地图上搜搜就知道了。”

    地图两个字一出,所有接收到天幕的朝代都不淡定了。

    后世/仙人的舆图!

    能不能有机会见一见?

    李晓诗就看到屏幕下方的评论区域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安阳在哪里,仙童,展示一下地图吧。】

    【殷、安阳在哪,可不可以给看看地图?】

    【请让我们看一下地图吧,小诗。】

    【……】

    李晓诗有点愣。

    啊?

    这么多人都不知道安阳在哪?

    连她都知道是在那一片,这些观众应该都是大人吧,没有学过地理好歹也该知道省份呀?

    但是看着那一串非常有礼貌的“请问”和“小诗”评论前边的名字,李世民三个字明晃晃在那,李晓诗没出息地害臊了起来。

    “李世民”叫她小诗耶!

    她挠挠脸颊,很诚恳地点了点头,把课本拿了起来,把这一课文字旁边的配图对准了屏幕。

    “就……就河南省呀,安阳市……”

    随着她的声音,一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比古代的舆图还要简略许多的图画出现在天幕中,但这幅画虽然简略,却比他们的舆图要准确精致了不止一倍。

    所有位面的观众都眨也不眨眼地盯着天幕,要把这幅画看出一朵花来。拿着笔的会画画的更是连忙开始当场临摹。

    李晓诗手指指了指地图上标着殷的加粗黑字:“这里就是殷了,现在是殷墟遗址,就在安阳市。”

    其实也不是这么多人都对那个什么“殷”感兴趣,主要是李晓诗的话是在说殷,观看的人想要和天幕互动,就只能从这个点做切入口,才能被她看到,所以才有这么多人问殷和安阳的事。

    其实要按本心,不知道会出来多少个“说书的,给我来一份详细的中国地图!”

    秦。

    众文臣武将早就聚在一起讨论起了这幅“地图”。

    王翦指着画面里的蓝色线条:“这些歪歪扭扭的,写着河水、江水的,就是河水和江水的流域吗?这主支分支如此明确,仙童手中的‘地图’果然精妙。”

    黄河和长江在那时候还不叫黄河长江,被多数人就称为河水江水,课本地图给的标注多半也都是参考古时候来的,所以离这个商周越近的人看这幅边角的地图就越能身临其境。

    李斯也目露赞叹:“渤海……黄海……东海……原来边缘走势竟是如此!”

    他一边称赞,一边飞快地记下这图样,直接扯了衣摆在衣摆内里开始绘制,即便嬴政并没有吩咐他来记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