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一百二十四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李晓诗最后的几句,

    就了,他不会去考多的问题。

    但放在一些自从天

    “现代”的概念来理解和研究“经济”“

    发展”等内容的人那里,这

    从“经济发展”的向去探

    发展区别,去分析朝代与朝代的不同……妙啊!

    于是,不同空间和位面中,许多精于此道、有

    人纷纷

    开

    键词,讨着其中的联系。

    在李晓诗都想不到、完全没有接触的领域,古代版本的简单模式维导图逐渐出现成型。

    而放在赵匡胤耳朵里,李晓诗的则更像是一柄尖刀,在毫不留情地把他勉力维持的坚持给剖开、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宋朝之所以变成这样,全是因为你。

    虽然李晓诗没有这样,但赵匡胤无法不去这样想。

    无是制度、政策、还是什么其他的,甚至包括最后的那几句什么“不抑制土地兼”、始根源都是在他。

    都是他。

    这都是他自己一定下的。

    而这些都是导致宋朝、北宋灭亡的原因。

    所以,又怎么不理解为……大宋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他呢?

    赵匡胤心中一阵一阵地有涩意漫上。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什么一心为民的皇帝,他也是有私心的,不然也不会有“黄袍加身”的事情了,更不会有之后的所有政策和内容。

    但,那也不代表他眼睁睁着皇帝像乞丐一样跪在敌人脚下,把妻女都献给对,然后卑微地祈求着那一生机;不代表他心安理得着家国山河破碎、百姓自己的统治者亲……直接以这样的式“屠杀”;更不代表他坦然从容地接受大敌当前朝堂内部却各官员朋党争执倾轧,毫无愧疚地着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忠臣良将死于枉然。

    要变。

    不这样了。

    吃下药片,赵匡胤那气血上涌的晕眩之感总算慢慢减缓了不少。

    他收拾着狼狈的心情,在心中吊着一口气,准备趁李晓诗起下半段南宋的时候好好缓缓,顺便考一下该怎么变。

    靖康之耻都有了,之后应该不会有多么让人难受的了。

    直播间里,李晓诗彻底站起来了。

    她来回走了两步,等到新的课件视频换上来,她才开口。

    “刚刚我到,金军胜利后北归,带走了所有找到的皇亲国戚,但其实,在里边,有一个因为当时正好在北边、不在开封,所以很巧合地幸免于难的亲王这个亲王的名字叫做赵构。”

    “是的,就是之前那个在首次开封之围中宋钦宗答应送给金国当人质的康王赵构。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宋钦宗的弟弟。”

    “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灭亡了北宋。但赵构还活着,赵构后来逃到了南,在南建立了新的政权。后来,他定都临安、意味临时安置,但之后朝代的观众应该知道,之后的宋,就再没有换都城了赵构,就是宋高宗。而他建立起的政权,史称南宋。”

    李晓诗身后,新换上的画面不是什么临安城,也不是什么赵构,而是一副完整的、囊括了金国西夏与南宋在内的华夏地图。

    她抱着课本,下巴微抬,声音清脆而响亮:“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来得太突兀,所有人都没有反应来为什么突然从南宋跳到了这里,连李白也很茫然,不懂怎么又用到了自己的诗句,但李晓诗的态度却十分郑重,没有丝毫的玩笑之意。

    她朗诵完这一句,才继续道:“在华夏的历史上,与唐诗称的还有宋词现代也有人调侃,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这当然是玩笑的,唐朝诗仙诗圣师佛诗鬼等等等数之不尽,那么多传世名篇,怎么会一首‘孤篇’给盖了呢?同样的道理,宋朝文鼎盛、词赋繁荣,那么多著名的名篇绝词,怎么会有谁够一词压两宋呢?但我也不难从这样的玩笑里出,这一诗一词,有多么受人喜欢。”

    “诗呢我就不多了,这次直播中,我就来聊聊这力压两宋的千古名词、到底为什么够有这样的声名吧。”

    “这首词的作者,名字跟我刚刚提到的李白的诗句离不开干系传他出生时有鹏鸟落到房顶,所以父母为他取名为‘飞’,还寄希望于他像鹏鸟那样扶摇直上、与风同行。”

    南宋,风波亭,牢狱之中。

    守的狱卒互相对视,表情都十分惊愕。

    而守着的岳飞却没有什么波澜,完全不像刚刚为了北宋的灭亡而失控流泪时候的样子。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