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没有任何人觉得奇怪。

    次了,月余来全都是宋的,宋朝皇

    帝们做出什么荒唐都不会再让

    说这个皇帝还是赵构了。

    就问现在的华夏上下五千年,无论纵向横向,谁

    所以啊,大家都清楚,对身在临安,一心偏安的赵构来说,

    的清福已经够他高兴的

    了估计。

    宋金停战,对他而言可谓是“万幸”,他根本不会有任何借助金国此时内乱、金国境内起义军气势凶猛的绝佳时机,给金国来个致命击的想法。

    他可是赵构啊。

    把祖宗基业和脸面都抛在一边,了独自享清福、甘心向外敌称臣的“完颜氏最大功臣”啊。

    连宗泽那样忠心耿耿肝胆一片的臣子前二十四道情真切的奏疏都被他无视、连岳飞岳家军花费十余年光阴种植的唾手可摘的果子都被他弃如敝屣,他是如此凉薄、如此自私,又怎么会去想、在宋金议和,中原那些想用生命来铺就一条回家道路的起义军和百姓们呢?

    他既然已经抛弃过一次,当然也抛弃第二次。

    反正南方一片安逸,反正战火不至过河。

    江南春光旖旎,南宋的君臣仍旧沉溺温床,仍旧声色犬马、仍旧……不闻血泪。

    “终,在金国新皇帝安定内乱登基,开始手清算镇压境内的起义军了耿京的队伍最庞大,声势也最高昂,所以就像标杆一样,成了金国主要针对的目标。”

    枪出头鸟的道,在哪都说得通。

    李晓诗说道:“起义军再怎么勇猛,毕竟是在金人的地盘上,而且面对的又是训练有素的女真铁骑,之前金人的主力在南侵宋朝,现在全军回调,起义军就像是误入了蜘蛛地盘被丝网缠住的蛾子,就算一时还没被吞掉,但总会被慢慢消灭的。在这种势如水火的情况下,辛弃疾对局势判断得十分准确,他向首领耿京提议,说,现在起义军如果想存活延续下去,只有投靠南边的宋朝政权,接受朝廷的收编,保住自己。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

    “公元1162年正月,辛弃疾南下和朝廷交涉,皇帝和大臣们都见了辛弃疾,接受了他们的‘归降’,分别授予了官职。在辛弃疾的努力下,这趟南下十分顺利,但是,他们这边顺利,北边却出了。”

    “起义军内部突然发生了变故,由种种原因,本来已经决定归附宋朝的张安国叛变,杀掉了耿京,投了金人。”

    “首领耿京死亡,起义军顿时溃散,辛弃疾带人回程,一直到了海州,道耿京被杀、张安国叛变的消息。这个时候张安国已经被金国派到有重兵驻守的地方做官了,驻扎在那的,有五万女真精兵虽然辛弃疾一行已经和南方朝廷签订了协议,但,那都是建立在耿京还活、起义军够一起投靠的份上,现在起义军逃的逃散的散叛的叛,南方的宋朝会怎么待他们?这起来已经是一个无解的局面了。”

    岳飞蹙眉。

    叛徒这种人,是最让人厌恶的。

    尤其是叛军又叛国的。

    辛弃疾会怎么做?

    他带人调返回到宋朝了吗?

    “辛弃疾二十出头的年纪,正血气方刚,是,他做了一个决定。”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用这样的口气评价一个青年人“血气方刚”,听起来会是多么的怪异啊。

    但此时,并没有人真的会觉得奇怪,他们那颗被这大宋朝廷搞得沉寂的心、随这句简短的话,逐渐跳跃了起来、越来越急促。

    联想到刚刚义端和尚叛变时辛弃疾的作,他难道……

    “辛弃疾提槊上马,带人马冲向了张安国所在的大营。”

    李晓诗的声音笃定干脆,简短的字句中将辛弃疾的作原封不动概括了出来:“张安国周围,是五万金兵,而辛弃疾所率领的,只有五十人。”

    “辛弃疾带五十人,从正面闯入金军大营,并且生擒了张安国。之,他又带张安国以及许多叛军旧部杀出重围,一路南下,渡过淮河,最终,将这个叛徒交给了南宋朝廷审判张安国被当众处斩。”

    她的话音落下,可历朝历代的幕前,已经有无数人被震在了当场。

    或许这只是一个抓回叛徒的情,论功劳和战绩既比不过种师道李纲率军解开封之围,也比不过岳飞岳家军北伐月内连破数阵、更是拿下了金人所向无敌的铁浮屠

    但,论听来的震撼,大概只有之前西汉时候冠军侯急行军直捣匈奴贤王帐够胜一筹了。

    古有霍去病奔袭万封狼居胥,今有辛弃疾五十闯五万生擒敌方官。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用言语和文字难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