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晋江正版90国家考察团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叶华西教授余光将自己带的几个博士生的表情尽收眼底。

    年轻人傲气很正常,他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但过度的自傲变成自负就不好了,也该让他们出来见见世面。

    国家植物园固然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植物园,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不会被超越。

    或许是花间集,或许是其它植物园,又或者是国外的研究所,若一直沉溺于当前的成绩,以后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才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

    叶华西仔细观察着眼前巨大的捕虫笼,从叶子垂落的笼蔓、宽胖的笼身、到色彩鲜艳的唇以及上方硕大的笼盖,任何一个部位都表明它是成熟状态的捕虫笼,并且为自然发育而成,并未经过人工催熟。

    能长到如此惊人的尺寸实属罕见。

    首先,其本身便要具有的优质基因与生长潜力,其次,外界环境和培育手段也很重要。

    叶华西侧头看向叶晗两人“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来植物园多久了”

    叶晗“半年左右,去年11月份办好手续引入的。”

    才半年

    几名研究员又是一惊,看着眼前茂盛到将树木枝干都盘绕起来的马来王猪笼草,心神俱震。

    才半年就长到如此巨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当初国家植物园的几株,移栽后元气大伤加上水土不服,在他们整个科研团队的照料下,足有大半年才恢复过来。

    然而眼前这两株,哪有一点移栽后的不适,比原产地的植株长得都要高大

    还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究竟如何做到的

    即使在这些天才的知识储备之中,眼前的情况也超出了认知。

    叶华西教授同样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即沉吟“近些年来,国外基地的培育技术发展得很快。

    我在一个科学杂志上看到过相关文章xx基地早就培育出捕虫笼高达3638公分的优质种,并作为母本分株繁殖,只是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这两株马来王猪笼草是从那里引进的吗”

    叶晗“是的,教授。当时挑选的是母本分株后最优质的两株,从国外运送过来时,其中一株最大捕虫笼便有365公分,经过培育后达到如今的44公分。”

    当时她从国外引入的时候着实花了很大功夫,加上手续费用,两株猪笼草合计花费超过100万。

    国外有收藏家也想要收购,要拿到最好的品种,价格必须开得比他们高才行。

    一百多万,在市这样的地方买套房子都足够,只有叶晗舍得将这些钱花在引进植物方面。

    听到这里,付庆元的表情越发尴尬。

    就在他们为拿到的成果沾沾自喜时,国外的培育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早已培育出37公分的尺寸,并尝试着将这种巨大特性加以延续。

    这样看来,他们培育出34公分的记录实在不算什么。

    只是因为国内首例且并无对比,便给人一种成果卓越的错觉。

    叶华西教授又与叶晗讨论了一些培育方面的问题。

    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叶晗努力模拟原产地的环境并加以改进,打造最合适植物的生存环境。

    土壤是从当地运送而来,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都非常贴近,会放置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为它们加餐,再加上植物营养液的促进作用,有这样的结果是必然。

    毕景辉看着两人相谈甚欢,站在旁边张了张嘴,根本搭不上一句话。

    市植物园并未打造食虫植物区,而马来王猪笼草这样的濒危物种平时更难以得见,他所拥有的知识全都是文献资料里的那些。

    但理论知识与实践是两码事,导致他完全插不上嘴。

    其他研究员则惊讶于叶晗对于马来王猪笼草的了解。

    可是她不是花间集的园长吗

    不知道的以为是哪个植物学专家,居然能与位于行业顶端的叶教授进行流畅的交流和沟通

    培育过程中的很多细节,连他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

    叶晗借助的是智能系统的功能,植物的各种数据一目了然,笼身哪怕涨了001毫米都能监测到。

    在重点培育的过程中,她每天都会记录马来王猪笼草的生长状态,在细节方面的把控超过所有人。

    就在昨天,她单独整理了一份从相关的数据资料,就是为了今天做准备。

    叶华西教授听到后频频颔首,吩咐下面的研究员“记录一下叶园长的培育要点。”

    “哦、哦,好的教授。”付庆元等人都蒙了,手忙脚乱地找录音笔和笔记本。

    当初高高在上的心态荡然无存,在教授的要求下心服口服地记录起来。

    记录完毕,叶晗为考察组展示了众人从来没见过的场面马来王猪笼草捕食小白鼠的过程。

    小白鼠是医学

    常用的实验材料,人工饲养的小白鼠很干净,通体纯白,不携带病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