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植物间谍5(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华夏作为全世界许多水果的原产地,但是自己的水果地位,发展的却是很尴尬的。】

    【在如今的水果市场上,一些水果高端产品都是来自国外。比如优秀的柑橘品质,来自欧美和日本,优秀桃子品种来自日本,优秀猕猴桃来自新西兰,优秀橙子来自澳大利亚。】

    【但是在历史上,唐朝时期,华夏人就喜欢把猕猴桃当做庭院绿植来栽培,但是始终没有把这种植物当成水果。】

    【明明是一种近在咫尺的食物,为什么古代人没有食用?】

    唐朝时期的众多世家贵族懵了。

    这猕猴桃,原来就在他们家中院子里吗?

    羊桃,狗枣听起来都很陌生,他们只以为是没见过没吃过,没想到原来距离自己如此之近。

    “我们院子里好像是有这种植物……”一名喜欢种花的年轻官员突然想起浇水剪枝时见过的某种绿植,的确跟天幕上有些相似,与自己亲近的官员比划,“但是那毛茸茸的果子没这么大!也就比枣子大不了多少。”

    李世民也看到了,喟然一叹:“后世的水果是育种优化后的结果,变得更甜更大了。”

    他们当绿植种可能也就看看开什么花而已,谁会去管果子好不好吃。还以为跟浆果一样,只有鸟类才吃,

    “我好想也见到过。”房玄龄想起去府中花园里找夫人时似乎见到过,对比一下天幕上的水果,再看看对方的价格。

    实话说,很眼馋!

    “那玩意按个卖,还卖这么贵,我们是不是错过发财的机会了?”

    一言说出所有人的心声。

    世家大族也意味着有许多人要养,需要大量的银钱,放着可以当黄金的水果扔在家中当观赏植物,连自己也觉得很暴殄天物。

    【日本植物学家田中长三郎曾经对全世界果树的种类进行过统计,全世界能够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在内,总共有2792种,华夏现有的果树物种大约有670种,连世界水果物种数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华夏现存最早的农业典籍《夏小正》中,对水果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其中只是记载了桃、李、梅、杏、枣、栗等水果。】

    嬴政默默看着面前的水果,一阵沉默。

    大秦能怎么办,他们又不是有宝贝不知道珍惜的大唐,大秦是真没有,就算此时华夏大地有很多水果,也都还在深山老林待着。

    那什么猕猴桃当观赏植物种庭院,不好意思,老秦人没这个闲情雅致,还在四处征战呢。

    【唐朝时期,各国来朝,西域的葡萄酒也成了大唐贵族和世家文人的心头好】

    【但是他们在赞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时,肯定都没有想到,华夏才是全世界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在张骞从西域带回西域的葡萄之前,华夏的新石器遗址已经有了葡萄酒的遗迹。】

    1995年,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有了重

    大发现,山东省日照市发现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

    2004年,中美考古学者又在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时代的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残留在陶片上与现代葡萄酒单宁酸成分相同的残留物。

    这些都说明华夏可能才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即使在张骞引入西域葡萄之前,华夏也有大量的葡萄属植物,华夏本土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然而被人忽视,没有栽培葡萄。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葡萄,被公认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华夏的。

    .

    大唐的贵族齐齐呆住了,再次尴尬。

    自己国家原来有葡萄,也会酿造葡萄酒,但是在历史上遗失了,结果现在把国外的葡萄酒当做宝贝,高价购买,现在想想,怎么有些像是冤大头呢?

    宋朝的贵族和商贩们同样开始骂骂咧咧,葡萄酒在大宋时期更为普及,也意味着,花出去的钱财更多。

    “原来我们自己就会,还高价买别人的,真是人傻钱多!”

    这葡萄酒可是属于奢侈品,要么是上贡给皇室,要么是高价购买,比华夏本土的水酒贵了好几倍的价格,现在想想多亏。

    “既然我们自己有,我们自己研究!”

    一位刚从大食商贩那里高价购买了葡萄酒的商人看着手里曾经当宝贝的葡萄酒,总觉得自己放着家里祖传的黄金不要,非得去捡外面的土坷垃,真是越想越气。

    “等老子研究出来葡萄酒,高价卖给大食,把这些钱再赚回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本土没有把葡萄培育成后来的高糖分且自带酿酒酵母的果实?

    因为华夏选择了粮食。】

    【粮食可以填饱肚子,粮食可以酿酒,甚至因为掌握了用粮食制糖的技术,以致于忽视了本土的甘蔗。】

    君王和民间的百姓齐齐点头。

    没办法啊,粮食才能填饱肚子,青黄不接的时候,榆钱树的榆钱都比水果更受欢迎。

    人太饿的时候吃酸涩的水果,那胃里翻江倒海地更难受,还不如吃点树叶嫩芽或者野菜树皮。

    就连比较受欢迎的水果桃、李、梅、杏、枣五果,枣子因为甜度高糖分大最受欢迎,其次是桃子,因为个头大能饱肚子被说“养人”。

    梅子因为酸,常年被当做醋的替代品;杏子的杏仁氯化物太高,毒性大,李子过敏人群相对较高,严重过敏者可能会致命,所以在民间又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至于甘蔗,种植地有限,不少北方百姓根本没见过。

    【世界上的甘蔗种类只有8种,真正的主力有热带种、中国种、印度种三大主力,以及割手密这个外援。】

    【从汉朝开始,华夏就开始种植属于自己的中国甘蔗,到唐朝时期完善了制糖技术。主要种植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一直到建国初期都是华夏主要的甘蔗品种。】

    天幕特意放

    出甘蔗品种,尤其是华夏的甘蔗种。

    华夏甘蔗在学术上就是以国民命名为“中国种”,尽管许多华夏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名字,也可能根本没见过。

    【20世纪初,当欧美提出“高贵化”甘蔗优化计划后,用热带种与印度种育种,培育出了糖分更高、汁水更丰沛的甘蔗,此后加入割手密,反复杂交,反复基因交流,甘蔗一代代优化后,然后侵入华夏市场。

    至于华夏自己的甘蔗,或许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了。】

    荆咕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遗憾。

    原本古人听到香蕉的故事,以为只是国外有,没想到华夏已经发生了。

    华夏的后辈甚至只吃过外国的甘蔗,没吃过自己的甘蔗,这让古人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是穷,吃不起,后世明明条件不错了,怎么反而吃不起甘蔗了。”有农人端着饭碗,本来想就着天幕上的食物下饭,可是现在心里不是滋味,突然吃不下去了。

    “哪里是吃不起,是吃不到。”邻居陷入回忆,“我那远房亲戚来探亲还给我带过甘蔗,我都吃过,没想到后人反而吃不到了。哎。”

    【华夏古代百姓选择粮食和蔬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从很早之前,当华夏民族从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一直面临着饥荒。】

    欧洲人重视水果,重视葡萄酒,因为需要从谁贵重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一点在华夏用蔬菜取代。

    所以欧洲人也称华夏人为“最擅长烹饪植物的民族”。

    欧洲人处理蔬菜的生吃等简单烹饪手法,就像华夏人对待水果的生吃,带着一种朴素的原始。

    【虽然同样是重农,华夏一直保持着重农抑商。商鞅当年变法时定然也没想到,他想得是战时政策,却一直被延续到了和平年间。】

    【重农抑商不仅仅打压的是商业,同样还有许多技术的发展。】

    水果不如粮食耐储存,让它必须流通才能实现最大利益,有了利益才能刺激种植和研究。

    汉朝时期,有了许多水果开始人工栽培,但是水果种植技术的飞速提高,得到宋朝。

    【宋朝作为华夏古代最富有的朝代,也是华夏古代科技技术发展最快速的时代,也是华夏古代农业技术和水果发展最快的时候。】

    除了《橘录》,还有蔡襄《荔枝谱》,只不过《荔枝谱》的成书有些与众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举进入朝廷后,与同僚讨论起家乡特产,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说,荔枝明明是广东的。”

    “还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们福建人什么都吃,怎么会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没荔枝怎么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释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气,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凭什么说福建没

    荔枝!

    蔡襄一气之下(),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给中原之地没见过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厉害!

    于是,《荔枝谱》就这么诞生了。

    .

    汉朝,作为出了名的喜爱荔枝的刘彻,在历史上曾经建造扶荔宫移植南方的荔枝树,因为树被栽死了,当时的负责人被处死,连家人一起被连累处死。

    现在看到荔枝原来还有其他腌制方法,刘彻心动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来不可行。

    “原来后世的荔枝也还是栽种在南方偏远之地,难怪长安种不活。”

    后世的栽种技术那么发达也没成,看来这荔枝对水土挑剔的很。

    一时之间,刘彻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让这一时空的负责官吏逃过一劫。

    【《荔枝谱》里不但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还介绍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红盐、白晒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种加工方法的详细步骤,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尴尬。

    青史留名的激动还来不及发作,就被爆料这种写作缘由,现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别管大家怎么笑,他们那是嫉妒你名扬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时意气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写岂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没错!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样的写一本,岂不是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祖师爷?

    不止蔡襄受到启发,其他大臣也受到启发。

    都是考出来的人杰,写书谁不会来着,写家乡的特产,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

    唐朝时期,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大喜过望。

    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进贡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样太浪费人力和马匹了,还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销售,也更方便了,这天幕送得不仅仅是技术,也是钱啊!

    【同时因为科技的发展,宋朝关于水果的储存、腌制等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对果树的繁殖有了新的技术。】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让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当后贩卖也就更为便利。】

    赵匡胤不由自得起来。

    他的大宋果然还是很不错的嘛,这些技术既然这么好,日后能发展的更好!

    【明朝的闭关锁国,不仅仅锁住了外来的技术,也锁住了自己的科技文化发展。】

    【大明少数与外界的交流就是与番邦国家的朝贡,但是大明优惠的朝贡政策,让日本大名甚至因为争着朝贡,发起了“争贡之役”。】

    嘉靖年间,日本已经出现了势力割据,大名之间彼此互不臣服,光是给明朝派遣贸易使团就各派各的??都知道有好处拿,都想要独霸好处。

    嘉靖二年,日本左京大夫大内义兴遣使宗设抵宁波。

    没多久,日本右京大夫高贡遣使瑞佐抵达大明,并且他们更为聪明,知道用大明本地人“疏通疏通”,

    ()    特意聘请了宁波人宋素卿。宋素卿使重金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

    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

    因为提前贿赂了市舶司太监赖恩,

    哪怕高贡的船队后到,赖恩各种刁难先到的宗设的船队。

    宗设大怒之下,纵火烧毁高贡船队,对宋素卿深恶痛绝,一路追杀对方直至绍兴城下。

    原本是日本大名与大明太监的不作为,但是倒霉的是沿海的将士和无辜百姓。

    高贡抵达绍兴后,一路劫掠而去,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战死,宁波与绍兴百姓无辜被牵入战火,死伤无数。

    然而这样的战役完全没让朝廷发现真正的问题。

    事后,给事中夏言反而上奏,说倭祸起于市舶,嘉靖皇帝听其建议,开始裁撤福建、浙江两市舶司,只留下广东一处。

    .

    朱元璋气到已经没力气暴起了。

    他气得脸色发青,话都说不出来了,抓住自己胸口的衣服,狠狠锤了几下,朱标几个儿子连忙高喊太医,太医吓得顾不上冒犯连忙给他头上扎针,好惊险才把朱元璋抢救过来。

    “臣有罪!”等朱元璋一缓过来,太医立刻跪下请罪。

    朱元璋大怒之后,一阵体虚,明确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

    “起来吧,你做得很好。”朱元璋气虚地说完,马皇后在一旁担忧道:“陛下先去休息吧,先别看天幕了。”

    这忘恩负义的日本,已经气过陛下很多次了,没想到差点把朱元璋真给气过去。

    “看,继续看。”朱元璋怎么会轻言放弃,“现在气得印象深刻,日后朕便是为了这一口气,不灭了日本死了都不甘心!”

    后世的皇帝不可靠,靠他们灭日本还不如洗洗睡了,老朱决定,这活自己干了!

    【这跟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

    【此事历史上被称为“争贡之役”,此事结束后因为裁撤市舶司,持续百年的大明与日本的进贡贸易结束,但是倭寇怎么会放弃大明这块肥肉?

    于是倭寇滋生,东南倭祸埋下伏笔。】

    前期,大明使劲当冤大头,让日本人看到了大明的“富裕”;

    后期,“争贡之役”让日本看到了大明内部的腐败和虚弱,开始逐渐露出自己狰狞的真面目。

    被点名的嘉靖皇帝只觉得脸上被天幕连扇巴掌似的,偏偏这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嘉靖二年的他还没修仙炼丹,没想到已经做出了昏庸之举。

    被骂多次后的嘉靖难得上朝,此时面对着大臣们的眼神只觉得如芒在背,他快速给自己找了个替死鬼:“把夏言拉下去!打入大牢!”

    【许多人以为番茄土豆之类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其实不是,是明朝末年时期流入的。】

    【郑和下西洋,没有带回外来的水果,带回大明的长颈鹿被当时的国人误以为是麒麟,也导致后面的其他国家兴起了“麒麟朝贡”。】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最多的是香料,这也是华夏人认为比较珍贵

    的物品,

    而这些宝物也被贵族瓜分,

    对百姓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是宝贵的地图,和郑和下西洋写得日志,也被当时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官员故意销毁了。】

    朱棣的时代过去以后,朱高炽便下令停止下西洋。

    到了宣德皇帝继位后,朱瞻基为了扬大明国威,恢复万国来朝,让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第八次下西洋后,郑和便死在了回城的途中,从此,也让大明出海之路彻底断绝。

    而大明内部,朱瞻基开始允许宫中太监识字读书,对太监非常信任,也让大臣越发不满,阉党与文臣的党争已经成型。

    当大臣来到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仓库储藏室询问:“郑和下西洋的日志呢?”

    “被臣毁了。”那官吏甚至是用很骄傲的语气宣布自己故意导致的结局。

    “毁了?”

    “是的,此乃劳民伤财之举,留下只会祸害后人。”

    “你你你!”

    官吏说得头头是道:“大人,我朝以农耕立国,当重视农桑之业,先太祖曾严厉要求海禁,郑和下西洋此乃不敬祖宗之言,乃……”

    大臣不耐烦:“滚滚滚。”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