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仅治疗终止了,紧接而来的三年守孝期更是让他的病情愈发无可挽回。

    守孝为什么会让他病情变重,这里头可能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是他长期陷入极度悲恸、极度悲观的情绪之中,影响了自身免疫系统的发挥,让病痛更容易趁虚而入。

    另一方面是长期吃素很可能缺少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这就导致免疫系统想派兵打仗时赫然发现己方弹药不足,唉,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古代有《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部位就好。

    霍善认真地把孙思邈他们的话都记了下来。

    这时候正对着梨树出神的卢照邻也注意到孙思邈的归来,忙上前向孙思邈问好:“老师。”

    孙思邈朝他点点头,邀他入内说话。即使知道卢照邻将会遭遇何等变故,孙思邈还是认真给卢照邻诊了脉,叮嘱他一些养生事项。

    卢照邻感激不已,拿着药方买药去了。

    李时珍瞧着卢照邻远去的背影,给大伙分享起在后世的文坛地位:他可是传说中的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传播最广的一句诗应当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了。

    霍善听不太懂。

    他趁着几个小老头在闲聊,伸手拿起旁边的白纸看来看去。

    说是白纸,其实算不得多白,隐隐带着些青色,这是六朝时期盛行的造纸工艺。

    唐中后期文化鼎盛,造纸业也经历了一次大爆发,研发出来的新纸高达数百种。只是在初唐时期,大伙用的纸还是前人留下的工艺,与张仲景在长沙用的纸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会儿没有患者来求诊,霍善便忍不住拿起纸张看仔细些。

    纸张好像比竹简好写!

    李时珍见霍善对纸感兴趣,便给他科普了一下纸张发展史,表示这个纸一点都不好,后来他们用上的纸又便宜又好用,大大地降低了读书成本。要不然他们明代的印刷业也不可能蓬勃发展!

    搁在唐代要是有人拿珍贵的纸张来印刷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还不得被读书人骂死?

    他们明代就不一样了,光是《三国演义》就有印了好几个版本,甚至还有不少偷偷盗印的哩!

    说起来他编写的那本《本草纲目》也是将近两百万字的鸿篇巨著,老废纸了。

    当初他为了刊印《本草纲目》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甚至不远千里前往江苏求当时的文坛大佬王世贞求序,可惜在他生前依然没能成功找到愿意为他印刷这本百万巨著的书商。

    唉,没点名气想印书可太难了!

    霍善听得津津有味,并问他:“印刷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

    闲着也是闲着,李时珍就给霍善讲解了一下宋明时期蓬勃发展的印刷业。

    虽然官方经常会搞点出版物管制行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春溪笛晓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