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不过刘彻过了年才满四十岁,刘据年纪

    还太小,想这些还时尚早。

    刘彻对卫青有极深的知遇之恩,所以哪怕刘据是自己外甥,卫青并没有表现得格外亲近。

    卫青敛起思绪,看向门口走进来的李长生。

    上回见面还是在新丰县,那时候他便觉得李长生此人不一般。

    如今霍善口中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他们渐渐反应过来了:东方朔一直都在御前差,哪里有空经常去新丰县找李长生师徒俩?

    那些托称是东方朔说的传说故,恐怕有不少是李长生给霍善讲的才是。

    人各有志,东方朔说自己是“避世金马门”,认自己完全不必找个深山老林躲,在宫殿之中亦能避世全身,所以他是不惧出风头的,到了刘彻面前是什么浑话都敢说。

    李长生却明显有非常传统的出世观念,比起登天子之堂更愿意待在乡野之间。

    连带霍善这孩子跟在他身边久了,给人一种功名利禄不甚太子的感觉。

    给他好东西他会高兴,但仅仅是高兴而已。要让他违背本心去讨要,他恐怕只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

    这便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了。

    卫青思量间,李长生已经上前向刘彻行礼。

    双方都不是第一次见面,倒是不怎么拘束。刘彻见几个小孩跟了进来,便让他们一并坐下。

    大汉有名的实用主义者,刘彻没绕弯子,直接问李长生:“这次召李卿过来是想看看李卿可知具体的砂糖制。”

    甘蔗这东西适合在南越一带生长,南越土地辽阔,山林众多,若是将来能在此地大面积种植甘蔗,那好处就多来了。

    直接的好处是将来他们大汉人能吃上南越产的糖,并且不用占自己的耕地;二来有了这样一门利益颇丰的营生,经略南越诸地便大有可。

    打下来的疆域不好好治理,那不是白打了吗?

    闻南越许多地方其实土壤肥沃、雨水丰足,种稻谷甚至能一年熟,可惜地人大多喜欢占山而居,许多地都长期闲置、人耕,实令人惋惜。

    目前刘彻连在南越诸地安排几个郡都想好了,就等找机会出兵了。

    砂糖这东西霍善倒是给李长生讲过,还提到他已经让霍去病去巴蜀一带寻了。

    李长生知这时候已经不能推说是东方朔所言,他便先把砂糖的前身石蜜的做讲给刘彻,其实凭南方丰沛的日光能把糖晒出来。要制砂糖的话,比较费样东西,一样是柴火,一样则是铁。

    熬糖要用到铁锅。

    刘彻:“锅这东西应可以反复用,倒是不妨。”

    柴火一样,南方遍地都是山林,难还缺柴火不成?

    李长生:“那便没问题了。”

    哪怕自己未熬过糖,李长生应答起来没有半分犹豫,仿佛他的掌握这门技艺似的。

    刘彻:“朕已命人前往南边取柘回来,闻到了八月便会多起来,正好趁这段时间把李卿你说的锅备好。一会你把要的锅灶样式给少府那边的人讲讲,让他们配合你做准备。”

    李长生:“敢不命。”

    刘彻对李长生的态度非常满意,他知李长生不愿出仕,不过要不要高官厚禄不要紧,只要肯给朝廷干活就成了。

    只要能把办好,刘彻还是非常尊重他们个人选择的。

    霍善在旁边了半天,到刘彻说命人去取柘了,等他们聊完正后立刻问:“到时候分根甘蔗给们尝尝吗?”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刘彻说:“你怎么什么都想尝尝?”

    说这小子在上林苑闲逛,看到啥就问上一句“这能吃吗”,等别人说“能吃”,他马上叫金日把他扛起来,他要亲自挑好吃的分给大伙尝尝。

    他自己然跟尝了。

    ……反正只这么短短几天,他们落脚的宜春苑这边能吃的果子全给他薅了一遍。

    刚才人说他把小牛犊牵出来逛了一圈,还让那小牛犊啃了好些个花草。

    就是他自己爱吃,他挑的小牛犊爱吃!

    有小孩子在场,刘彻没和李长生聊太久,很快便放他继续做包子去。

    倒是几个小孩被逮住了。

    刘彻:“你们近天天到处撒欢,功课怕是落下了不少。朕给你们安排了个先生,你们接下来一起跟上课。”

    小孩子都不喜欢上学,到要上课后一个个全都垮下小脸。

    太子刘据却是喏然应:“知了。”

    卫登几人只能跟应。

    霍善倒是挺期待的,问太子刘据:“你都上什么课?先生讲什么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