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捡板栗这种幼稚的事,司马迁从来不干。他从小就爱读书,到十岁大便已做到遍览群书,对这种纯属浪费时间的活动自然没有半点兴趣。

    即便是后来独自去环游大汉,他也是去采风的,而不是去玩耍的。

    可……

    对方阵营里有皇帝、太子、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

    他这一刻的感觉跟前几天一模一样:众人满怀期待应召而去,结果刘彻竟让他们包粽子!

    《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们便要揭竿而起。

    如果在位的是有能耐的皇帝还好,换成胡亥那种既没治国手腕也没用人本领的昏昧皇帝,整个王朝很快便会分崩离析。

    听闻刘彻有征伐南越与西南诸夷的想法,这昆明池便是为了打昆明而挖的,这与秦始皇当初南征百越多么相像?

    只是这种唱衰的话,谁敢在刘彻面前说起?

    难得几个小孩感兴趣,司马迁索性给他们讲起古时一些救灾赈灾的措施。

    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都不会希望治下出现问题,尤其是地方官,人口和粮食产量可是关乎他们的年终考核来着。所以各地对这些事都非常上心,只要朝廷上下能正常运转,地方上出了问题都是可以补救的。

    倘若君王昏昧无道,只要臣下懂得变通也能成事。

    比如《晏子春秋》里头就记录了齐国闹饥荒,齐景公认为粮食该留着修自己想要的“路寝之台”,不肯拨粮赈灾,晏子便让人多花些粮食招聘灾民来修齐景公想要的行宫观景台,慢慢修,不着急,修足三年五载,只要在这期间灾民赚够了重建家园的粮食,一切自然会好起来。

    要是既没有愿意为民着想的君王,也没有愿意为民着想的臣子,那受苦的可就是天下黔首了!

    司马迁这些话是讲给太子刘据听的。

    刘据现在是太子,日后便是君王,司马迁还是想在他心里埋下点仁爱的种子。

    比起正经的儒学大家,司马迁还相当年轻,说起话来没那么多大道理,太子刘据反倒能听进去几分。

    霍善也听进去了。

    这个晏子可真聪明!

    霍善追问:“让人服劳役会给钱粮吗?”

    司马迁道:“一般是不给的,晏子这是特殊情况。”

    霍善想了想司马迁说的特殊情况,继续追问:“如果县里有人吃不起饭就可以给对吗?”

    司马迁道:“可以。这样其实挺好的,如果直接发米粮,可能会叫他们生出惰性来,倒不如让他们干些活再发粮。”

    他简略地给霍善分析《晏子春秋》中“台成而民振”的道理。

    人有粮了,不仅干起活来认真积极,自己也振作起来了,可谓是皆大欢喜。

    霍善明白了,他不能给他食邑那一千户减免赋税,但是他可以给来服劳役的邑民发粮食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春溪笛晓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