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岁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时隔一年,谢拾再见江提学,他依旧清瘦儒雅,着绯色官袍,冠五梁,金革带,儒雅中又透出执掌一省学政的威严气势。

    这一日大概是府学诸生人数最齐整的一天。平时只挂名不现身的生员都老老实实赶到府学,迎接江提学的案临与接下来的岁试。

    须知中了秀才并非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按照大齐制度,一旦考砸了岁试,辛苦获得的功名都未必能保住。

    平日里勤学苦读的生员《看到此内容,说明本书不支持电脑观看,你用手机打开继续阅读》,恰在这一年,齐景公与宋景公也在洮地会面。为交好齐国,卫灵公派太子蒯聩将盂地献给齐景公,太子蒯聩半路上经过宋国野外,听见有野人唱歌:“既然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为何还不将我们的公猪送回来?”母猪指南子,公猪指宋公子朝。

    深觉羞辱的太子蒯聩预谋杀掉南子,后者却得到卫灵公庇护。事败后蒯聩逃出卫国,而失去嫡子的卫灵公欲立庶子蒯郢,蒯郢却推辞不受。卫灵公去世后,太子蒯聩之子蒯辄即位为君,是为卫出公。偏偏流亡在外的太子蒯聩还活得好好的,甚至想回国夺位,父子间显然还有一场争斗。

    于是就出现了“子为君而父为臣”的场面,这显然不符合儒家推崇的礼法。

    可若是要卫出公让位于其父,这显然既不现实亦违背了卫灵公的意愿。这父子二人无论谁来做卫国国君都是“名分不正”。

    是以,孔子的回答既表明为政之道以正名为先,亦是在回避替卫出公理政这件事??简而言之,他不想掺和这滩浑水。

    值得一提的是,子路并未领会其中深意,在蒯聩夺位时,子路受自身效命的大臣牵连身死,只余一句“君子死而冠不免”的遗言。

    若是按照《论语?子路第十三》整节内容来发挥,那可写的就多了。不过考题仅限“礼乐不兴”二句,谢拾自然不能跑题。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无声默念一句,他将文章大致脉络在心中梳理一遍,做到胸有成竹,这才下笔破题:“圣人论刑罚之失中,知礼乐不可废也!”

    破题后,便由点及面,从“礼乐不兴”二句一路展开,论述“为政之道,正名为先”,如此方能礼乐兴,刑罚中,百姓安。结尾再度强调一遍,从而完成收结。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竟是将经义之理与史家之气融为一炉,待江提学见到这篇文章,顿时长叹:“老夫险些误此菁才!”

    当初江提学还想着压他一压,免得年少轻狂失了向学之心,如今方知自己大错特错。且不说府学训导都交口称赞谢拾的勤勉,如今这篇文章便是摆在他面前最好的答案。

    这个年仅十岁就中了小三元的天才并未荒废天赋,反而坚定不移地走在大道之上。

    江提学提起朱笔,重重画下红圈,又迫不及待批阅谢拾的经义与策论,于是一个又一个红圈落下,其中欣赏之意不加掩饰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嬴天尘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