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儒师已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十一月。

    秦国大军在易水大败燕国的事情,随着传播,逐渐传遍整个天下,不管是齐国、魏国、还是楚国,乃至百越,皆有议论之人。

    所有人都明白,燕国在易水兵败之后,燕国的地势注定再也没有壁垒可守,在一马平川的燕国疆域,单凭燕国根本无力再阻挡秦国大军进攻的步伐。

    眼下唯一值得讨论的,便是燕国何时会被秦国灭掉。

    除非燕国舍弃都城蓟城,放弃最好的疆域沿北而行,去往远离中原的地方。

    而提及燕国,就少不得要谈论一个人。

    荆轲!

    世人无一例外,感慨燕国即将要亡之时,都不禁惋惜,燕国燕丹的谋划当真可惜,若当初荆轲顺利杀死嬴政,恐怕如今的局面,就会是秦国争夺王位而内乱,如同眼下楚国这般。

    彼时,世人何须再惊恐秦国二字,何须再担忧秦国铁骑,会不会千里迢迢的攻打到自己居住的地方。

    如此一想,怎能让人不惋惜感叹。

    多少人提及荆轲二字时,都忍不住热血上涌,惋惜这位壮士,荆轲这个名字,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世人所铭记,而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传遍天下之时,也不断被怜惜的世人所赞颂,被惋惜的士人所敬仰,被天下无数豪侠,铭记在心。

    不过在世人铭记、赞颂荆轲之时,都忍不住提及一个让世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人,不知随着荆轲的事迹,多少人闻声之时,恨不得掀桌子,砸锅灶,拿剑砍人。

    那人,便是秦将白衍。

    这倒也不怪世人如此愤怒,在世人眼里,若非秦将白衍的阻拦,舍生忘死的荆轲,又怎会失败。

    总而言之,伴随荆轲的故事在天下传播散开,白衍昔日的举动,注定让世人对其的印象,就是一份奸诈好恶之徒,而随着偏见,故事也愈发偏激起来,这也导致甚至孩童玩闹之间,所有孩子都喜欢一起打倒那个装扮成白衍的孩童。

    而在十一月。

    除去燕军在易水战败的消息,颍川叛乱的消息,同样也传遍天下,最终的结果如何,一切都尚未可知,不过据一些消息灵通的人说,秦国已经命最近的昌平君,从楚国返回,去颍川统领秦国大军镇压叛乱。

    同样是十一月。

    在北方雁门,善无城内。

    “怎么回事?去看看!”

    “怎么了?”

    街道上,突逢沿途百姓,看到手持布诏的边骑将士,来到街道上张贴告示,疑惑之下,纷纷聚拢上前。

    “古往今来,北方蛮夷之地,无忘南下,杀我中原生民,掳我中原妻女,烧杀强掠之景”

    布诏前,一个边骑将士,对着围观的百姓大声喊道,把布诏上写着的内容,一一说出来。

    起初百姓还默默听着,然而听到后面,当得知郡尉白衍,打算培养一批从小就训练的幼儿或少年,用于日后专门防御北方的匈奴人。

    听到这里,顷刻间安静的气氛顿时便喧嚷起来。

    “这如何能行?”

    “是啊!像吾儿,尚且年幼,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操练得了!”

    “北城那家的,我见过你家那儿郎,可并不像你说的那般手无缚鸡之力,虽然年幼,但壮硕得很,不像我家那小子,那才是瘦弱!”

    “你去去去,?何时见过的?那明明不是我家儿郎,我告诉你,你可莫要胡说,否则我可跟你不客气!”

    布诏四周的百姓,议论声比商贩集市还要吵,一眼看去,多是在争论不休。

    边骑将士见状,眼神有些不耐,目光扫视眼前这些人一眼。

    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边骑将士的神色,逐渐安静下来,不敢再争论不休。

    在所有人的注视中,边骑将士看了一眼众人。

    “将军有令,此举皆由个人意愿,并非劳役,念及日后恐再无机会见面,故不强求,有意愿之人,可去县衙登记!”

    边骑将士说完,便转身离开。

    善无城内。

    在郡尉的府邸之中,白衍在书房内,处理着事物,再过不久,寒冬降至,大营将士的衣暖必须要处理好。

    “将军,人都已经进入雁门境内!”

    一名将士来到书房内,对着白衍禀报道。

    白衍闻言,点点头,把方才处理清楚的竹简,放在一旁的木箱内,起身带着将士朝着书房外走去。

    院子中。

    魏老、赵秋、暴氏都已经在院子内等候着。

    在前几日,赵秋便已经让侍女把白衍的打算,亲自送去代地,而之所以支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