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国子监的困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在他记忆里面,大明国子监可是赫赫有名啊!



    永乐十八年,狗皇帝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大明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到了永乐二十年,光是南京国子监学子就多达近万人,可谓是庠序盈门,盛况空前!



    怎么现在听这二人话里话外的意思,国子监好像衰败了呢?



    潘越彬是个耿直憨厚的人,他出身一般,才华也一般,以前就是国子监学子,好不容易通过了历事考核后,年龄也大了,索性主动请求留在这国子监,一步步爬到了司业这个位置。



    所以,对于国子监的兴衰史,潘越彬最有发言权。



    他一五一十地将这些原因道了出来,一旁饶温书时不时地补充了几句。



    听完之后,李弘壁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啊,原来还有这般隐情。



    究其原因,还是国子监对天下学子没有吸引力了啊!



    以前那些士子书生争着抢着想来国子监,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条入仕坦途!



    只要完成了课业,表现不那么拉胯,就可以获得做官资格,遇到朝廷补缺或特派什么的,就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啦!



    但是后面随着大明王朝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朝廷筛选人才官员的主要途径,自然就变成了科举大考,相应国子监生入仕的比例自然就会随之暴跌!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反正总归还是有机会做官的嘛!



    可是太祖高皇帝在洪武二十九年,推行历事监生制度,直接一拳给这些国子监学子打蒙了。



    重八同志这么一改,那国子监学子的日子可就难过喽。



    所谓“历事”,就是所有监生出仕之前必修并必须合格通过的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和实践环节。



    按照朱重八同志的设想,他给了国子监学子四年进学修德的时间。



    一个监生进入国子监后,需要花一年半的时间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熟习儒经;文理顺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学习历史,时间也是一年半。



    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才升入率性堂,在率性堂内每月考试一次,成绩优秀者给一分,良好者给半分,差劣者不给分,最优秀者一年内能取得八分,就算是及格,文化课程的学习便告完成,就可以参加到历事监生的行列。



    然而据潘越彬所说,四年内能修完所有文化课程者是极少的,大多数学子都需要耗费七、八年,乃至十年以上才完成以上这些学业!



    然后历事监生就会前往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六科、通政司、光禄寺、行人司、锦衣卫、五军都督府、御马监、尚书司等几乎中央各主要军政实务的衙门里做事,成为一个刀笔小吏,做文书工作。



    这一步,重八同志定的时间是三个月到一年之间,目的是让学子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积累行政经验。



    但实际上,这一步少说也要两三年,而且重八同志还安排了具体人员对这些历事监生进行考察,历事成绩优异者,历满可提前授官,其余及格者回监读书,听候选取。



    也就是说,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想要通过历事监生制度,培养出一批精明能干的贤才干吏,为他们做好了所有构想与安排,只需要五年就可以入仕为官了。



    然而真相却是,光是第一步,国子监学子就要走七八年,第二步又得要两三年,这特么地等两步走战略走完,那就是整整十年时间啊!



    十年光阴,获取一个做官资格?



    而且这还得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之下,否则时间会更长!



    大兄弟,多少沾点离谱了嗷!



    特么老子直接去考科举这不香吗?



    大明国子监,狗都不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