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唐军神(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想要装满一斛,需要将四个人身上全部的血放干才够……



    不去理会太医署的太医们一脸惊悚的表情,孙思邈在诊断过后,则是认为若想要秦琼痊愈,则非开刀不可。



    秦琼家人不许,认为本就是陈年暗疾,开药方调理即可,何至于要剖刀。



    孙思邈则是一副不开刀就不开药的架势,最终还是要李世民下旨意,方能动刀。



    最终孙思邈从秦琼的肚子里切出了一截坏死的肠子后重新缝合,并施药调理,秦琼的气色方才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事后孙思邈给李世民抱怨:



    “陛下征战时有名将,有悍卒,有兵甲之利,唯独无一良医。”



    “旧时《诸病源候论》有言,金创肠断者,须以针缕如法速续,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百日后方可进饭。”



    “秦将军之旧疾,或是彼时医者针缕如法之技有纰漏,或是秦将军未遵嘱托,不至百日便进饭食,方致此疾。”



    李世民若有所思,他也依稀记起彼时光幕似见过后世打仗时,有不执武器之军卒,穿梭战场,救治伤员。



    并且作为一个统帅,春秋先秦,汉末魏晋等的军制他都有研究,彼时就已经隐隐萌生出一个想法,此时听孙思邈抱怨,于是开口便提出一个想法:



    “药王,若是令太常寺下再开行医署,收录医者,仅研习金创及疫病医治之法。”



    “战时随军出征,不登战阵,仅为医疗伤卒,可行否?”



    孙思邈一时间有点惊了,一时间还不太能习惯李世民以帝王的身份向他这个太医令征询意见。



    不过在仔细思考推敲了一下,还是点头道:



    “可行,只是如此又需为其量身而作条例,臣不善此道。”



    孙思邈明白,想要令医者心甘情愿随军唯有量其医治,以赏军功。



    但牵涉到具体怎样算功怎样算罚,孙思邈就完全不懂了。



    李世民大笑:“此事自不需药王担心,自会有大理寺御史台征太医署人员,共制律例。”



    孙思邈这才放下心来。



    对李世民来说如今第一等紧要的便是光幕之事,毕竟那后辈有说接下来讲述的内容方向。



    那么合理推测一下,开篇的主角怎么着也是他们这群贞观元老吧?



    那么房玄龄杜如晦依然还是必然要带的,一来是绝对的心腹,另一个也是记录用。



    二阎自然也是不能缺,两人画工确实无匹,即使只看过一眼的光幕画面也能惟妙惟肖的画下来。



    尤其这个月阎立本还向李世民呈递了一个合订本:



    阎立本将杜如晦抄写的光幕记录装订成册,然后将二阎所绘之图缩小到书页大小,一起装订进去。



    最终就得到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合订版本。



    李世民很满意,对阎立本不吝封赏,然后将合订本束之高阁。



    没办法,光从名字他就没什么打开的欲望:《从世家之祸到安史之乱》。



    他相信只需随便翻开一页看完,他的头风病就必然复犯。



    除此之外,长孙无忌应当也绕不开,病情已经好转的秦琼肯定也要召进来,李药师和李?去岁刚灭了颉利可汗,似乎也很难不带。



    此前高兴之下还答应了王玄策……



    医术担当孙药王也不好意思落下。



    大略一数,这便已经十个人了,李世民不由得想擦擦汗了。



    此时不由得庆幸过完年后第一时间将侯君集踹出了京师,命他去收集河西军情评估局势,否则侯君集多半也很难避开。



    而且另一元爱将程知节此时正都督泸、戎、荣三州,兼泸州刺史,根本走不开。



    于是李世民不由得发出感叹:咱贞观大唐也真是人才济济。



    ……



    相较于李世民的感叹,赵匡胤就显得有点心绪难平。



    愈是接近那个三月之期,他就愈是患得患失。



    若是倒时光幕没有出现,那他就可以当做这是仙家或者祥瑞开的一个玩笑什么的。



    再或是当做自己突然犯的癔症。



    但若是准时出现了,那便意味着光幕中所说的比较大概率是事实,如此一来问题就大了。



    咱这宋,是怎么变得如此不堪?



    于是在几乎是掐着日子捱到了三月之期,赵匡胤终归还是命禁卫把守御苑,自己一个人纠结不已的在石桌旁坐下。



    而就在他坐下不久,即使有点不情愿,但石桌上光幕如期亮起:



    《从大唐军神到托塔天王,李卫公是如何封神的?》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