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马尔萨斯陷阱本质上来说属于是大历史周期律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就是无限的指数型增长与有限的资源增长之间的矛盾,也即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从宏观视野上来说,从生物起源开始,藻类和植物的指数级增长快速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资源,改变了大气氧含量,从而引发了生物灭绝和大冰河时代,都没有逃开马尔萨斯陷阱。



    从历史角度来说,古人类的演化迁徙,封建王朝一次次的破灭兴起,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其内在驱动我们也清楚,归根结底也是人口增长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冲突。



    即使在微观角度,微生物生存战争的烈度同样并不比人类要差,抗生素就可以看作是微生物自己的战争中进化出来的究极大杀器。



    马尔萨斯陷阱是刻在所有生物基因上的一道枷锁,但生物的进化也由此产生,封建朝代亦是如此。



    唐朝的建立,本质上也是对这个陷阱的暂时逃脱,代价就是从北魏到唐初,经年战乱和广神的大手笔造成的人口大量消失。



    人口大量消失所腾出来的大量无主土地被顺理成章的收归国有,唐初也以此为本钱完成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广,从而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



    而倭国则不然,大化改新虽然确实增强了国力,但倭国中央是通过对贵族豪强在政治上的优待来换取贵族豪强的部分土地,从而推行根据均田法改出来的班田法。



    并且大化改新对贵族豪强的奴婢也是分田的,而贵族豪强本就拥有大量的奴婢,自然也就不会反对改革,这些奴婢名义上有田地,但本质上都是代主持田。



    因此直至今日,日本学者也依然认为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并未进入封建时代,是属于奴隶制社会的畸形延续。



    唐倭相争的双方,一个是大成的封建帝国,一个是畸形延续的奴隶制社会。



    最终唐朝唐朝的胜利就可以说是理所应当了,因为确实找不到唐朝能输的理由。



    唯独比较可惜的是,至此之后华夏的封建朝代每次从陷阱中爬出来以后,政治体制都是朝着重农抑商、整顿吏治和加强君权三个方向上演化,在小农经济里无限内卷。



    结果就是错过了世界范围内能够解决马尔萨斯陷阱的利器。



    比如中南半岛“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的占城稻不香吗?



    比如美洲的玉米不神吗?



    丈育UP做这期时候好奇去查了一下。



    目前小麦的亩产最高记录是1042公斤,水稻亩产最高记录1149公斤。



    玉米是真的重量级,亩产最高记录2576公斤,对古人来说堪比神话。】



    后世的公斤之说,孔明等人并不陌生。



    毕竟此前所送马蹄金就已经牵涉到此时和后世的重量单位换算。



    因而计算起来并不复杂,刘备在心里大概估算了一下,就对这后辈所言深表示赞同:



    “稻能亩产三十八石?”



    刘备的眼珠子都差点掉在地上,因为他可是清楚记得,去岁成都平原最富饶的一块田地配上沤肥之法,亩产也不过三石五而已。



    其间差距逾越十倍,这个对比实在是太过惨烈。



    与之相比,什么陷阱什么倭国都瞬间被刘备丢到了天边去,丝毫不能挂在心上,毕竟……



    “这玉米莫非真乃玉豆子做的?竟能亩产……八十五石?”



    张飞也惊叫出声,但尤自不敢相信亲手算出来的结果,再次计算确认无误之后,张飞手中的笔啪嗒掉在地上,脸上的表情再也控制不住。



    他与兄长一样,对务农之事颇熟,故而对这堪称吓人的田产量感触最深。



    相较而言孔明就淡定了许多,还有空与身旁的刘巴庞统感叹:



    “这占城稻和玉米皆为果而不为因。”



    “若是兴出海之策,无那千多年后的六分仪,出海颇仰赖天文。”



    “察天文则需研算学,研算学则科学自兴,如此方为后辈此前所说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庞统点点头,毕竟后辈能登天知天地之大,能巡游太虚览察宇宙之妙,种田能有如此成果,不说十分惊异吧,也只能说是稀松平常。



    赞同过后,则是与孔明再次感叹后世眼界之广阔。



    “上察天宇,下察幽冥,前能知人之起源,后能解历代兴衰之理,后世之所见真乃非人哉。”



    也因此,孔明心中对于治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迫切。



    将眼前所见全都认真抄录下来打算闲暇时仔细寻思之后,庞统则是注意到了一个抓人心弦的词儿:



    “大历史周期律?”



    听了后世所说,庞统感觉自己隐隐明白了一些,但并不通透,总像是隔了一层雾里看花一般。



    孔明默然,一边动笔,一边慢慢道:



    “中元二年,我汉有民四百万户,永寿三年,我汉百姓已达千万户,前后相隔恰好百年,天下之民已增倍余。”



    “然田之亩产,前后百年所增不过半石。”



    洁白的纸上孔明只是列出了户数和亩产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