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年关之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元狩二年年关这场巡查,给卫宁和汉武帝很大启发。



    在回宫后,汉武帝召了三公九卿,开始商议关于医疗体系构建问题。



    卫宁作为会议的主持者,他现在已经越来越熟悉大汉的整体结构和人事任用,说气话来不卑不亢,已初现统治者端倪。



    卫宁主持这场会议的核心,是关于皇医署职能的问题。



    他并不想单纯的让皇医署作为天家的私人机构,更偏向于让皇医署发展成和太学一样具备教育意义的机构。



    自从科举制被推出后,民间百姓为官多了一层可能,大汉取仕有了固定方式。



    可科举并不简单,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被取中,三年一考的科举考试,不知会让多少人蹉跎岁月。



    因此卫宁提出皇医署可作为招生机构,旨在培育出一批批医疗人才,投放到全国各地。



    这是此前整个国家政体从未考虑过的方向,没有人会重视医学,朝廷的官吏一直将野心放在经济、国防、农业上,关于其他的科学技术发展他们丝毫不重视。



    直到卫宁今日提出选拔医疗人才,投放社会,回馈社会,百官才察觉原来农商已经满不足不了快速发展的大汉子民需求了。



    温饱之后百姓想着首当其冲的便是健康。



    大汉的医学技术落后,尚且没有一套完备的理论,医学人才若是死了,理论知识就会被一同带到土里,这并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现象。



    卫宁提出来后,百官陷入沉思。



    最后汉武帝拍板,皇医署行使太学一样职能,招收人才进入皇医署。



    这个过程比较难,从第一步招生开始就比较困难,各地郡国肯定要设置皇医署分支机构,又需要一笔财政。



    汉武帝咬牙道:“拨款!”



    他认为卫宁提出的方向没错,无外乎就是经济能否承受住医疗行业的发展罢了。



    无论如何,先要试一试,也给民间除科举之外多一项选择。



    ……



    卫宁去了一趟皇医署。



    淳伯仁和诸弟子正在紧锣密鼓编撰医学基础理论,诸如脉经的分辨,望闻问切等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人体构造,病理原理等等。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书籍,等他们编纂成书后,会进行大面积刊印发行。



    卫宁昨日只是给了淳伯仁一个大致方向,淳伯仁还是让卫宁比较省心的。



    “臣参见太子殿下。”



    卫宁压了压手,示意淳伯仁不要客套,他将伤寒杂病论的整体书籍拿出来,交给淳伯仁,道:“这本书你研究研究。”



    淳伯仁愣了一下,双手接过卫宁赠送来的《伤寒杂病论》,只是略微看了一眼,便震撼的无以复加。



    淳伯仁认真的又看了一会儿,越看嘴唇抽的越是厉害,脸色阴晴不定。



    “神书,神书呐!”



    淳伯仁丝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震撼的看着卫宁,拱手弯腰道:“殿下慷慨高义,此医书系统阐述伤寒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淳伯仁已经惊的不知该说什么,这本书其中还仔细的阐述了“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这实在太难能可贵了!



    当初扁鹊医书丢失,一直是医家之遗憾,淳伯仁虽然没看过扁鹊医书,但他认为皇太子交给他的医术定有过之无不及!



    可如此伟大珍贵的医术,卫宁居然一点不吝啬就这么交给了淳伯仁,太子殿下对自己究竟多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