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酒馆见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稍后,赵?跟着范纯仁等人来到小甜水巷那座范氏酒楼,在三楼找了个雅间。



    而王中正等人也未远离,干脆就在隔壁雅间点了一桌,反正只要关起屋门来不出声,尽量不被吕大防等人发现即可。



    至于万一被发现,那也不过只是双方难以再维持默契罢了??沈遘、钱公辅、吕大防几人怎么会信护卫能随意离开保护对象?



    吕大防虽说憨但却不傻,主动提出替赵?出份子钱明显是为了弥补先前的莽撞,但一下子让他拿出两贯多钱来,又让他感到肉疼,而赵?对此人印象颇好,便替其解围,这整件事的前后,其实范纯仁、钱公辅、沈遘三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包括吕大防自己也明白,是故他才会替赵?说话。



    而钱公辅与沈遘那更是精明人。



    可以说,除了钱公辅对赵?疑似有个在宫内任中官的亲戚感到有些芥蒂外,吕大防与沈遘对赵?的第一印象可谓是极好。



    雅间内,众人围着方桌坐定,茶博士先送上茶水与两盘干果,供几人在等菜前闲聊时享用。



    期间赵?暗暗观察着钱公辅、吕大防及沈氏兄弟四人。



    据他猜测,几人里头数钱公辅的年纪最大,估计得有个二十七八岁,范纯仁、吕大防与沈遘较为年轻??而后来也证明他的猜测无误,钱公辅确实有二十八岁,其次是沈遘二十四岁,再然后是范纯仁与吕大防,二人同岁,皆为二十二岁,也难怪他感觉范、吕二人关系最为亲密。



    刨除陪同兄长赴京赶考的沈辽年方十八,屋内就数赵?岁数最小,仅十五岁??这也是官家让他对外宣称的岁数。



    这也令沈遘之弟沈辽大为惊讶:“你比我还小两岁?”



    沈遘当即轻声斥道:“叙达,要叫小赵郎君……”



    “?。”赵?摆摆手道:“几位都比我年长,又是纯仁兄的友人,必是品学兼优、才情过人,我也欲与几位结交……几位喊我名字即可。”



    沈遘虽然很欣赏却也觉得不妥,摇头道:“这如何使得?……小赵郎君可有表字?”



    赵?微微摇头,首次意识到应该取个表字,否则不便于结交人际关系。



    从旁吕大防热心道:“依我之见,你应当取一个,你可以与你远房堂叔商量一下,若……呃,若有何不便,不妨凭你堂叔的关系拜访汴京名士。若是有门路能求到当朝相公,那自是最佳,如文相公、宋相公,请他们为你取个表字,于你名声大有裨益。”



    文彦博与宋庠啊……



    不巧,前者刚翻脸,后者也没太多交情。



    莫名一笑,赵?微微点头道:“我回去和堂叔商量一下。”



    可在此之前如何称呼呢?



    钱公辅思忖道:“不知小赵郎君在族中排行第几?”



    不希望被唤大郎的赵?表情有些古怪:“我为家中独子,如今无牵无挂,孑然一身。”



    “抱歉……”



    “不怪公辅兄。”赵?微微摇了摇头。



    “那便姑且先唤做赵小哥如何?”沈遘灵机一动道。



    宋时亦有称呼弟弟为哥的习俗,就如种诊、种谘称呼老五种谔为五哥,结合赵?在几人中岁数最小,称呼小哥倒也并无不妥,相较小郎多几分尊重。



    众人也纷纷赞同。



    此时酒楼内的人陆续送上酒菜,众人吃酒吃菜,闲聊起来。



    以往赵?不在时,几人自然是谈聊与省试有关的话题,但今日赵?在,不好撇下他,因此几人便率先就赵?的武职聊了起来。



    对于赵?年仅十五便荫补为上四军之一天武军的营指挥使,沈遘、钱公辅、吕大防几人并不意外,毕竟这个年纪荫补得官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只是好奇于赵?是否管得住手底下五百名禁军。



    尤其是对赵?印象极好的吕大防,明显看得出有些担忧。



    见此赵?便半假半真地告诉他们:“我亦担心不能服众,故我去请了种谔担任副指挥使,此人乃陕西路名将种世衡第五子……”



    “种世衡?”吕大防几人大为吃惊。



    就连范纯仁也是头一回听赵?提及,心下暗暗点头??虽说他并不相信以赵?的能力及受官家宠信的程度难以令其手下五百禁军信服,但有种世衡之子相助,那自然更为稳妥。



    况且种世衡昔日也算是他父亲范仲淹的下属,范、种两家也有交情,可惜种世衡英年早逝。



    在谈论此事期间,其实赵?看得出来,沈、钱、吕几人,包括范纯仁在内,对天武军营指挥使一职其实是不怎么看重的。



    毕竟这几人都是赴考学子,一旦高中,进士及第,最起码也得是从九品下的官阶起步。



    别以为低,这毕竟是已入品的官阶,授官基本上是县丞、主簿这一级,相较常人也许一辈子都难以跨越“吏”、“官”之间的鸿沟。



    是故几人此刻谈论武职,主要还是为了不冷落赵?。



    奈何赵?能聊的东西也不多,聊了片刻后便又将话题转回了这一届科举。



    宋时的科举,分为州试、省试及殿试三级制度。



    州试即各州路地方上组织的科试,一般于秋季举行,通过便授予举子身份,获得赴京参加来年春季省试的资格;省试即尚书省礼部组织的科试,省试通过后可获得殿试资格,由官家亲自检验学子的才能。



    殿试通过便授予进士出身,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相较无进士出身的官员只能凭磨勘按阶依次升迁,有科举出身官员在磨勘时可以越阶升迁,因此四十岁便升至五品京朝官者亦大有人在??就如钱明逸,此人就是殿试状元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曾经科举徇私舞弊现象严重,以往考生就算省试高中,殿试时也有可能被黜落,严重的甚至三分之一被黜落,直到出了一个张元。



    此人因在殿试中发挥失常而被怀疑舞弊,惨遭黜落,一怒之下投奔西夏,受李元昊重用,被授予西夏军师、国相地位,后辅佐李元昊于好水川惨败宋军,并于两国边界一处残壁写下讥讽之词: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自那以后宋国殿试便不再黜落举子,只要省试高中,基本上就能获得进士身份,就怕再出一个张元。



    至于科举考试类目,宋国最初亦沿袭唐制,考试科目繁多且不实用,后来陆续减少,直至庆历年范仲淹等人“精贡举”改革后,朝廷渐将原来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的背默与填空改为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渐渐注重实用性。



    这一点即便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离汴京,也未再次改变。



    当然反对者也不少。



    赵?对此也颇感兴趣,饶有兴致地听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谈论即将到来的省试。



    他很好奇地询问道:“此次赴京赶考的举子大致有多少人?预估能有多少人通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