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治国之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夫帝之治天下也,当以法为先,其中,又以束民为最重。”



    ……



    “宋时虽有“凭由”,然来往于附近州者却也无需,遂致三百年间,暴乱达四百余起,天下难安!”



    “元以蛮夷入主中原,不懂治国之法,遂放任百姓而无约束,亦致乱矣。治民不设路引,致百年间义兵四起,陛下曰‘胡无百年之运’,诚是也。元不过九十八年即失中原,盖由是也。”



    ……



    “如汉唐之“过所”,皆是设规立法,以此为凭,汉唐因之而有数百年。”



    ……



    “故以学生之见,当以路引为通行之证,设卡于道路。无路引而往来者,以严刑罚之,使农人安于田亩,工匠限于作坊,各守本分,则少动乱而减流民。”



    “如此,大明可得万年!”



    “啪!”朱元璋的手掌重重拍在桌面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身旁的宫人还以为是哪个贡生的文章惹恼了皇帝,赶忙跪倒在地,就连呼吸都轻了许多,生怕惹陛下迁怒。



    然而此时的朱元璋,虽然鼻子中的喘气微微加粗,眼睛也是瞪大,脸色发红,似乎是大怒的样子,但是他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心情却是亢奋的,无他,这名贡生的想法竟与他不谋而合!



    最重要的是,这个贡生还为这路引制度,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元朝时并不是没有路引制度,但却只是针对商人,而朱元璋想的却是把天底下的所有人都纳入制度之中,可他需要一个理由。



    虽然洪武皇帝很好学,但是毕竟出身低微,后来又南征北战,等到有条件读书时,已经是三十多的年纪了,而贡生从小就饱读诗书,自然是比他要强上一截的,比如如此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朱元璋却是不能。



    虽然八股的笔法生疏了些许,朱元璋却是越看越是欢喜。



    看了眼名字,吴伯宗,他有些印象,是会试的第三名,当时贡生走入奉天殿的时候,他便排在第三个,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这简直是天赐朕的璞玉!



    心情激荡之下,他拿起毛笔,就要在上面写个“一”,那是一甲头名,状元的象征。



    然而,当笔尖接触到那宣纸时,他不由地顿了顿。



    虽然这篇文章深得他心,但是身为一名负责任的皇帝,他不能就这么主观臆断了结局。



    多少,还是把剩下的垃圾看完吧?



    是的,垃圾,对于这位洪武皇帝而言,这些对于他的王朝没有任何作用的东西,真真如同废纸。



    但是,随着大明疆域越来越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岗位的空缺,可偏偏许多文人怀念前朝不愿入仕,开科取士是唯一的办法。



    所以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在垃圾堆(对他而言)里找金子。



    他又翻了几张,只觉得越发的厌烦。



    长篇大论,千篇一律,没有半点新意!



    啧。



    朱元璋的脑门上暴起了青筋,这些酸文人,废话连篇不说,不多的重点,还全部跑题了!



    他随手将一张宣纸一丢,下一篇策论露了出来。



    看见了那士子的名字,他便有些兴致缺缺。



    严济。



    他立刻就把名字和脸对上了号,毕竟这家伙和某人眉宇间属实有些相似。



    但是紧接着,此人的轻浮之举便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在朱元璋眼里,此人“没有大将之风”,“毫无定力”,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