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共创佳话(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数人都同意了。



    这条法令正式通过。



    否则,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



    接下来他又说了《华夏简史》之事,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



    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群臣纷纷反对。



    理由很简单,蛮夷就是蛮夷,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



    朱元璋怒斥道:“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



    “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倒是有人辩解,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



    然后他人就没了。



    罪名很简单,贪腐。



    还不是诬陷,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



    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朝堂在无人敢反对。



    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



    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既高兴又叹息。



    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叹息的是,一个正常的朝堂,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



    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



    暴力加正确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别看朱标威望高,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华夏简史》,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



    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即便科举近在眼前,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



    对于启用黄帝纪元,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大明乃华夏正统。



    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开心,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



    不过对于《华夏简史》,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



    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贤都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那就是华夏之人。



    有人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华就是华,夷就是夷,岂能同论?



    双方争论的很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



    华夷之辩自古有之,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谁能占据上风,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则华夏’一派就占据上风。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后来的满清,对身份尤为的强调。



    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



    现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



    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反对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场这东西,哪有利益来的重要。



    朱元璋对读书人的识时务很是满意,但同时也非常鄙视他们的操守。



    -----------------



    自从那日在酒楼被一少年驳斥,方孝孺就将自己关在了客栈,谢绝了所有访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传开,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纵使被拒绝也并没有生气。



    关系好的担心他的状况,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没有大碍才稍稍放下心来。



    关系不好的,对他怀着妒忌心里的,则幸灾乐祸,巴不得他产生自我怀疑,从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关的人,则在一旁看热闹。



    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半个月,方孝孺的房间门终于打开。



    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人。



    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吓了一大跳,怎么将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



    关系好的立即上来打招呼,询问状况。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谢诸位好友的关心,方某无碍。”



    众人见他目光沉稳,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来。



    一位名叫严希文的同乡说道:“能走出来就好,科举临近,你好生歇息几天,莫要误了考试。”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安抚。



    方孝孺却摇头道:“谢大家关心,不过我已经决定,放弃本次科考。”



    众人震惊不已。



    严希文试探的道:“你准备参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时想通了,再来参加科考。”



    “啊?”严希文大惊,连忙劝道:“万万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寻找,科举关系重大,错过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纷纷劝阻:



    “以希直的学问,必定榜上有名,如此放弃太可惜了。”



    “此事不只是关系你一人,而是整个方家,希直莫要任性。”



    “是啊,希直你万万不可轻言放弃啊。”



    面对众人的劝阻,方孝孺丝毫不为所动:



    “我知诸位皆是为我好,然前道受阻,若不参透我笔下无法再出一言。”



    “勉强参加科举,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众人无法,只能先安抚他,让他歇息几日再做决定。



    方孝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决绝,第二天就打包好行礼准备离开。



    众人见无法劝阻,只能过来为他送行。



    之前方孝孺名声那么大,现在道心被破狼狈离开,可是一个大新闻。



    所以不少人过来看热闹。



    有人惋惜,有人嘲讽,也有人为少了个对手弹冠相庆。



    听着这些声音,严希文等人都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反倒是方孝孺自己,表情无一丝变化,就好似这些人说的不是他一般。



    一行人来到楼下,结完账刚走出客栈,就见迎面走了几个人。



    当先一人身穿太监服饰,手里还拿着一柄拂尘。



    此人方孝孺认识,三月份才见过,正是太监总管孙福。



    其他人虽然不认识,但从这一身装扮也能看出是宫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心中则在嘀咕,宫里的人来这里做什么?



    还公然穿着宫里的服饰,莫非是奉命来这里办事?



    孙福无视其他人,径直走到方孝孺面前,主动打招呼道:



    “方先生这是要去哪啊?”



    方孝孺拱手道:“孙公公,在下准备回乡。”



    孙福似乎早就知道了什么,并不奇怪,只是笑道:



    “那可不巧,你恐怕要缓几日在上路了。”



    方孝孺疑惑的道:“哦,不知公公有何见教?”



    孙福挺直身子,提高声音道:“传陛下口谕,召方孝孺即刻入宫面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