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粉墨登场,豁然开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御史唐炼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没入得了翰林院,被下派到地方,任了个宝坻知县。



    任上修城浚濠,因守城功,入了高拱的眼,这才擢升为工部主事、又改御史。



    这就是最典型的官场举主关系。



    每次高拱被弹劾,按例上疏致仕的时候,唐炼都会与其他高拱门生故旧一起,乞留元辅。



    就是这种角色,如今竟然跪地嚎啕,要与高拱撇清关系!



    乃至于能说出,高拱丧心病狂这种话。



    这是不惜做个反复小人,连士林清名都不要了啊!



    还未看过奏疏的朝官更是惊慌不已,高拱到底在奏何事,连这种死党都弃他而去!



    朱翊钧看向唐炼:“唐炼,朕是让诸卿议事,不是给你攻讦同僚的。”



    “元辅德高望重,乃是我皇考所留辅政大臣,岂容你随意贬损!”



    虽然高拱着实惊到他了。



    但还不至于让他失了理智。



    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只是一时心急,思虑不周全。



    往大了说,就是造反!



    后者就是掀桌子了,不到最后一刻,他怎么忍心让朱希忠举起屠刀?



    这事关朝局稳定,万万不能乱说。



    就像这口不择言的唐炼,要是高拱是丧心病狂,那重用他的先帝算什么?辅弼的新帝又算什么?



    斗争是有胜负的,但要是连丧心病狂这种话都安到人身上,局面会容易失控的??除非这偏殿他真安排了五百刀斧手,否则高拱不能丧心病狂。



    等纠仪官将唐炼呵斥离廷之后,百官都尽数看完了高拱的奏疏。



    期间,刑部尚书年老体弱,不堪久站,晕厥了过去。



    众人施救,肢体反应一切安好,就是眼睛睁不开。



    这更让那些高拱的党羽,面色惶急,手足无措。



    朱翊钧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高拱的奏疏威力这么大吗?自然是有的。



    所谓急新政五事,哪五事。



    简单而言,其一,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报,玉音亲答,也就没司礼监什么事了。



    其二,帝在视朝回宫后,亲自处理奏疏,也就是不让两宫插手奏疏了。



    其三,凡事必须当面奏报。如果皇帝在宫里呢?遇到紧急重要的事情,要允许臣子们随时请见,任何人不得阻拦。



    其四,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内阁同意,才能施行。



    其五,也不能留中不发,要是头铁?那第三条就是量身打造的,届时就别怪半夜被薅起来。



    任意一条,都能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更别说五事一并奏上。



    能逼得冯保和朱翊钧都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压力可行而知。



    朱翊钧倒是很想部分同意。



    譬如其一废除司礼监之类的,正好帮他扫除冯保,要是日后忙不过来,他大不了再复立就是。



    但其余的……就只能摇头了。



    第二条看似在为皇帝张目,但别忘了现在主少国疑。



    一旦将太后排除在外,让他孤零零直面内阁,就不好玩了。



    后面三条更是让人怀疑,高拱是不是脑子发昏了。



    不经内阁同意,诏令出不去紫禁城,那到底你是皇帝,还我是皇帝?



    还想随时奏报,要是朕半夜睡觉都能被你薅起来,那我还做这个做皇帝干什么?



    朱翊钧看向吕调阳:“对于元辅所奏,吕卿,你怎么看?”



    他自然是明白冯保为何给他拉出来顶上。



    高拱这奏疏,最好在廷议阶段就给他按回去!



    否则,一旦到了宫里,届时附奏的,就不是廷议这二十多张嘴巴那么好管了。



    从地方督抚、布政司,都有高拱的门生故旧。



    若是真闹得沸反盈天,再想轻飘飘把这封奏疏打回去,就没这么简单了。



    所以,必须他出面,在廷议上,就把这事掐断。



    这恐怕是昨日冯保跟吕调阳商量好的对策之一。



    他也很默契地接招,当先就问吕调阳怎么看。



    吕调阳早有腹稿,躬身回道:“对此,臣以为不然。”



    “陛下龙体未发,不仅笃学日讲,还要临朝听政,待孝期结束后,御射兵事也需学习。”



    “元辅一味揠苗助长,又是玉音亲答,又是处理奏疏,还要随时接见大臣,臣以为,决然不可取!”



    这态度表得很明白。



    皇帝本来年纪就小,还要长身体,弄这么多事,根本管不过来。



    高拱这奏疏,显然是别有用心!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看向王国光:“王卿,你怎么看?”



    他点的顺序,自然是有算计的。



    先把反对的人都点一圈再说。



    人心从众且不论,光是这一个一个都反对,后面那些犹疑不定的,光是心理压力就能给他头按回去。



    王国光躬身回道:“臣也以为不然。”



    “光是这句‘御览毕,尽发内阁拟票呈览,果系停当,然后发行’,就实在不妥。”



    “国朝惯例,并非所有奏疏,陛下都需发内阁拟票,才能发行。”



    “譬如内廷之任免,便从不过廷议,否则,昨日李进提督东厂,为何不发内阁议论?”



    这话既是替皇帝说话,也是在提醒皇帝,这其中是实打实地侵蚀权柄。



    生怕皇帝年纪小,看不懂其中内涵。



    朱翊钧一笑,转而看向冯保:“冯大伴,王卿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你以为呢?”



    冯保面无表情:“陛下,元辅既然不需要司礼监批红,那为何不直接奏请掌印?”



    这话就杀人诛心了。



    你内阁又要提案权,又要一票否决权,皇帝诏令还要听过内阁,那你怎么不干脆把玉玺也拿过去?



    朱翊钧没接这话,继续一个个点过去:“杨卿,你以为如何?”



    杨博忙道:“陛下和太后的意思,就是我们兵部的意思。”



    这个老滑头。



    高拱的门生故旧,朱翊钧一概不问,将诸如葛守礼、韩楫、雒遵等人晾在一边。



    等能问的人堪堪都逼着表态之后,廷上就只剩下高拱的人。



    好在,总算是接近半数了。



    朱翊钧略过某些人,自顾自说道:“元辅这奏疏,半数廷臣都不认可,就无须再议了。”



    “不妨让元辅回去润色修改一番。”



    等修改润色一番,高拱致仕的奏疏,就已经批红了。



    吕调阳当即下拜:“陛下圣明!”



    王国光、杨博、张四维等人有样学样,纷纷拜倒恭领圣谕。



    朱衡等慢上半拍,也连忙附和。



    此时,众人纷纷余光看向葛守礼。



    只见葛守礼呆愣了片刻,终于还是下拜领命。



    百官这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哪怕是御阶之上的朱翊钧跟冯保,都忍不住对视一眼,长出一口气。



    就当二人放松下来的时候。



    突然。



    方才被冯保派去领高拱致仕奏疏的太监,一脸惶急地从侧殿转了进来。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心中咯噔一下。



    就看到那太监附在冯保耳边耳语了两句。



    冯保面色大变:“什么!?”



    而后竟然不顾礼仪,直接转身下了御阶。



    拽着那小太监,从侧面径自离开常朝了!



    ……



    冯保能走,朱翊钧却不能这么随意撂挑子。



    他一直静静坐到廷议结束。



    又不是兵变,哪有这么多争分夺秒。



    掌权者,每逢大事有静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廷议结束,百官散去,朱翊钧只叫住了吕调阳。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了文华殿。



    朱翊钧率先问道:“吕卿,难道没有事要教朕?”



    吕调阳打着太极道:“陛下有惑,臣知无不言。”



    朱翊钧没心情跟他弯绕。



    摆了摆手,直接问道:“吕卿对元辅的奏疏怎么看?”



    吕调阳迟疑道:“陛下,臣廷上作答过了……”



    朱翊钧停住步伐,霍然回头。



    双眼定定看着吕调阳,一字一顿道:“吕卿,事关重大,莫要虚言应我。”



    吕调阳躲闪不得,只得叹了口气,无奈道:“陛下既然知道,非要催逼微臣作甚。”



    这话已经是发牢骚了。



    吕调阳是真怕又说错什么话。



    朱翊钧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