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腊月二十九,上京城又下了一场大雪,将朱墙碧瓦的皇宫和远近错落的亭台楼阁都覆盖住。

    郑邺得胜归来,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成宁门入上京城。他身披轻甲,坐在一匹枣红色骏马上,身后是一辆囚车。囚车中坐的不是蓬头垢面的囚犯,而是一个长着蓝眼睛,肤白胜雪的异域美人。

    她苍白的脸上沾满了污泥和血痕,一双湛蓝如海的眼睛里,交织着惊恐与愤恨。

    赵奉云在这一天从玉清观返回皇宫,恰巧碰见郑邺的队伍,他们凯旋归来,赵奉云的车马在一旁避让。

    她掀开车帘,远远望见上京城的百姓们纷纷站在街头,对着囚车里的那个姑娘指指点点,一切时间群情激愤,甚至有人拿着烂菜叶子往囚车上扔。

    那是北蛮其叶部的弥珠公主,其叶王的小女儿。赵奉云虽然远在京城,却也对这位公主有所耳闻。其叶部的歌谣里,她是草原上的明珠,是草原上永远不落的月亮,她挥一挥鞭子,风就为她停留。

    赵奉云看着被百姓唾骂的弥珠公主,并不同情。这些年,因为北蛮侵犯边境,辽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大周年年都要掏空国库筹备军粮。

    年关将近,因为这场胜仗,因为这个落魄的绝色美人,被大雪覆盖、寂静无声的神武大街开始沸腾起来。

    赵奉云没有直接回宫,而是命车夫转道去了榆林巷。

    落雪纷扬,满地银霜,榆林巷里悄然无声,只有漫天飞雪从两边低矮的屋檐挤出的狭窄天空中打着旋儿落下,一线天光斜斜地照进阴暗的巷子。

    赵奉云下了马车,只身一人进了永济堂。

    她从积着雪的石阶上去,只见叶浮舟卷着袖子,正埋头炮制药材,一股浓重的药香弥漫着整间铺子。

    “叶大夫今日倒是很清闲。”赵奉云提着裙摆,迈进门。

    “医馆无人,是件好事。”

    赵奉云解下腰间荷包,趁着叶浮舟整理药材的空当,悄悄放在桌上,“叶大夫真可谓是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算不上,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心,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在我眼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既然生下来,就有权利在这个世上好好活下去。”叶浮舟仍在忙着炮制药材,“更何况,我救不了的人太多了,我也有见人饱受苦厄而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

    赵奉云望着身穿旧衣,骨骼清瘦却眉目温润的叶浮舟,有些无奈地笑了笑,问道:“叶大夫怎么不置办些年货,回家过年?”

    “过年本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图个热闹,我父母双亡,祖父几年前也病故了,这年过与不过,又有什么分别,”他摇了摇头,叹道,“可笑我自幼钻研医术,人人都夸赞我医术精湛,可我却救不了祖父,也救不了……我自己。”

    赵奉云的目光被他身后架子上一个放着竹签的酸枝木盒吸引,她伸手拿出一根看上去很新的竹签,见上面的字迹铁画银钩,却又暗含一种温润平和的意致,柔中带刚,清新飘逸,写着“承平二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救一人”,正是今天写的。

    她觉得好奇,又抽出一根,见签上写着,“承平十九年,九月初八,救三人。”

    “让殿下见笑了,自开这家医馆起,我每多活一日,救了几人,都会写在这签子上,若我哪一天病发身亡,看着这些签子,也会觉得人生虽短,但不算虚度此生,亦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赵奉云愣了愣,不知该怎么开口,想要劝解他几句,可话到嘴边又觉得他好像不需要开解。

    他的脸上总带着和煦的效益,眉目总似浸染春风,好像从不为自己忧愁。

    她最终只是静静看着一手拿着医书,一手拨弄着药材的叶浮舟,道:“叶先生保重。”

    她不敢耽误时辰,辞别后便上了马车,往皇宫的方向去了。

    叶浮舟这才注意到桌上放着一个绣工精致的荷包,打开一看,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还附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管他世间多少人,能救一人是一人”。

    ——

    赵奉云一进宫,便直奔坤宁宫去,给皇后请安。

    坤宁宫里,几名穿着缎面花袄的宫娥正拿扫帚扫着积雪,庭中朱砂梅开得正好,点点红梅在白茫茫的琉璃世界里艳色如血。

    周嬷嬷见赵奉云来了,掀帘领她进去,“娘娘知道您今日回宫,已经等候多时了。”

    “是我贪恋路上风景,一路上多有停留,耽搁了时辰,让母后久等了。”赵奉云道。

    吴皇后倚在榻上,身后垫着缠枝牡丹缂金丝迎枕,头戴点翠冠,耳着碧玉珰,一身金凤云锦袍,眉眼间有几分疏离,“祭天舞都会跳了吗?后天除夕的宫宴上,你可要仔细,要是出了差错,丢的是天家颜面。”

    “奉云定会万分仔细,不让旁人挑出差错。”赵奉云跪在地上,叩首道。

    “嗯,那便好,”吴皇后抬手唤来侍立在垂帘旁宫婢,从她捧着的木托盘上拿下那个坠着流苏穗子的绣球,“这是本宫针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