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即兴考试啊。

    林隽神色坦然,拱手:“学生尽力一试。”

    寿朋眯眼思考片刻,提笔书写,林隽殷勤的上前研墨。

    一道时文: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1。

    一道方略策:兵者,圣王不得已而用之者也。……历代之浴革古今之优劣,抑又有可指议者欤?2

    待他写完,林隽自然的搬椅子在书桌前坐下,取了毛笔做题。

    时文,即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这道题是截上题,出自《孟子·告子上》,林隽想了想,采用逆破破题“未尝有材“,他写道:生材者山之性也,毋以不材污山也。3

    逆破则顺承:夫山有无材之时,而无不生材之性。

    承题进一步阐述无材非山之本性。

    他默默写文章,身姿端正,笔触丰筋。寿朋见他落笔流畅,似乎胸有丘壑,想必游学在外也未放松学习,摸着猫咪暗自点头。

    这边林隽开始收结:观生材之难,则知育材之不易,其慎毋再寻斧斤焉,可。

    写好后寿朋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看完后捋着胡子垂目沉思。

    林隽没注意他,看向下一道题。

    这道策问题目开篇就点明战争是君王迫不得已之下才会动用的手段,询问各朝军制改革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据林隽所知,文朝立国八十余载,已经走到一个王朝的中期。内部暂且安稳,外患却持续不断,南有倭寇,北有外族需要抵御。

    寿朋先生虽然辞官,却也关注军事,心怀天下啊。

    林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制天下以威,故治世不可以去兵也。驭天下以势,故盛世不可以忘备也。4

    治理天下绝对离不开军队。

    兵法自不必说,林隽主要针对太平盛世的养兵练兵之道,结合现代军队训练的方法做出自己的见解,军制上提出海军的重要性,说明“兵无法,兵不精,则无以威示四夷,而震肃八纮矣”。

    最后再总结‘兵法’‘兵制’‘将领’的缺一不可,这道题便答完了。

    相较于时文,林隽在策问上更有心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寿朋接过去看了半晌,微微蹙起眉头,沉思片刻后捋着胡子点头评价道:“条达详明,典雅敷畅。”

    这是夸奖吧?

    林隽露出个腼腆的笑容,大胆发问:“先生,我那篇时文写得如何?”

    寿朋对上他自信的眼神,略显无语,哼了一声,吐出两个字:“质朴。”

    林隽:“……先生说话还挺好听,哈哈。”就是普通呗。

    他倒也有自知之明,八股文体裁严格,题目又难出新意,翻来覆去的在四书五经里选题,写起来难免束手束脚。

    林隽擅于安慰自己:寿朋先生精于制义,他口中的质朴必然不是普通质朴。

    见他没有受到打击,还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寿朋心生好感,暗道此子心性坚韧,原本看在沛之的面子上接待他,现在倒多了些对优秀后辈的赞赏。

    他来了兴趣,好奇的问道:“你不缺文采,怎么策论写得好,时文却有失水准?”

    其实时文也算达标,只是有策论珠玉在侧,显得时文略普通起来。

    一般人被这样问,要么惶恐谦卑要么表决心下次努力。

    林隽却一副苦恼的样子说道:“不瞒先生,我见了策问便觉得清爽,答题就自然天成;见了时文便觉得无趣,下笔就索然无味……”

    猛不丁听到这番‘清新脱俗’的言论,寿朋嘴角一抽,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主要是寿朋年轻气盛时也这样思想‘叛逆’过,咳,虽说他擅长写八股文,但不代表他喜欢八股文啊。不得不说,这小子讲到他心坎里去了,时文可不就是呆板无趣么。

    寿朋像是被熊孩子的歪理带偏的家长,无语片刻,只得拿起科考大棒压制:“……一派胡言!既然它如此面目可憎,你还考不考科举了?”

    林隽讪讪,敏锐的察觉到寿朋喝斥下暗藏的亲昵。他最擅打蛇随棍上,讨好的说:“要考的要考的,师叔祖,您教教我呗。”

    眉眼堆笑,一副向自家长辈撒娇的天然姿态。

    “……”

    寿朋有点被他这声自然而然的‘师叔祖’取悦到了,压下心中欢喜,没好气的说:“沛之一向稳重,怎么教出来的儿子却是个跳脱的?”

    林隽挂着讨喜的笑容给他倒茶,拍马屁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