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辛弃疾可不仅

    ,不仅仅是一位够突破金军大营的猛

    将豪侠,如果

    括他,那有点不够全。”

    随着李晓诗的话语,

    露疑问,有的甚至擦起了汗。

    不是吧,

    “仅仅”了?

    ,还不够全?

    当不够。

    “公元1172年,辛弃疾被派到了处于宋金交汇处的一个城市,滁州,担任一地长官。在出发前,正好到了元宵佳节,辛弃疾站在繁华得不可一世的临安城中,望着阑珊的灯火,写出了千古名篇、可以称作是元宵节诗词巅峰绝唱的《青玉案》,他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①。”

    这的宝马雕车、玉壶游龙,和他即将要去的滁州,可以说得是天差地别了。

    这是南宋繁华都城和都城以外的世界之差。

    而辛弃疾,又究竟在灯火阑珊处望见了谁呢?

    是与他相伴的妻妾,还是体己知音,又或者是曾经鲜衣怒马的自己?

    李晓诗道:“滁州这个地方,是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地方。原本是山清水秀,但因为连年的战争,因为宋朝和金的战争,导致滁州变成了一座灵涂炭,城郭成墟的荒凉之地,当地几乎是十室九空,而且危险但辛弃疾来了,他来得还高兴。”

    “据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没人愿意来,那还真轮不到归正人辛弃疾来这里做官。就是没人来,差事才阴差阳错落到了辛弃疾身。但辛弃疾高兴,不管怎说,这里算是前线。他在这里够一定程度近距离接触金人,准确把握动向,当高兴。”

    “在摸清滁州当地情况后,他就着手开始治理这里了。次奏请朝廷给滁州免掉拖欠的税,收拢荒地、还地流百姓,免费租借耕地工具牲畜农,组织百姓砍树烧窑等等维系计,越来越多逃亡在外的众闻风还乡,辛弃疾又开始治理城镇,给商业降税,修建商业区,招待所客栈等,吸引了四八方的商人,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恢复,后他再用这些钱去修缮城市,投入到滁州城的建设中。”

    “半年多的时,滁州就从不毛之地变成了‘商旅毕集’的繁华之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完全看不出一点之前的荒败景象了。”

    李世:!!!

    这是什人才?!

    半年时恢复了一州之地的机,这政绩已经不仅仅用“斐”来形容了。

    不仅会写词,会打仗,还会治理城镇,更是一颗赤胆忠心,这的臣子,哪个皇帝不要?哪个皇帝不是恨不得把他捧在手里?

    刘彻闭眼偏开头。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不看。

    不看就不酸。

    诗词不诗词不重要,问题是搞钱还打仗,这馅饼怎就又砸到宋朝皇帝头了呢?

    就是这个时候,观众才懂得李晓诗所说辛弃疾“不止这”是什意思了。

    做官治理的不少,写出优秀诗词的不少,会打仗以一敌十的更不少,或者说,拥有这里头随便两个特质组合的人,虽少,但绝对不是没有。

    但……者兼并,且每一点都做到了足够优秀的地步,这的人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

    许多皇帝都觉得心里酸溜溜的了。

    这宋,踩什狗屎运了……

    李晓诗摊手手:“虽看着厉害,但实际这些措施据说都是辛弃疾在《芹十论》和后来的《九议》中提到过的,只不过没人愿意用而已。”

    各代皇帝:#@¥%……

    暴殄天物。

    我啐!

    “而且不止这,刚刚说过了,因为滁州离金国近,辛弃疾又时刻关注金国动向,所以他够得到更多的消息他看到,金国内部的统治者在沉迷享受,而且,在更北方的地方,有一个新的族正在兴起、虎视眈眈。辛弃疾满心忧虑,他认为,金国六十年必定会灭亡,而金国灭亡后,南宋怕是要危险了。”

    “但是,还是没有人愿意理会他。都当这是个笑话,杞人忧天。”

    当时宋人不相信的,会被之后清晰的历史一点不差地摆出来,用事实告诉他,什是对,什是错。

    1173年辛弃疾看出这一点,六十一年后,1234年,金国灭亡。

    而精准预言到这一点,足见辛弃疾的眼光老辣。

    难让人不佩服,他究竟是站在什的角度来审视这片江山的俯瞰全局,筹谋良多。

    只是都做了无用功罢了。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