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第一百四十九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朱元璋,

    幕,李晓诗不知。

    ,真要说起来,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朱元璋当然有错,是大错特错。可,

    没有

    错吗?“受害者”“无奈

    吗?

    谁又能说他都是“无辜”的?

    毕竟,哪怕是唐前中朝时期那频发的“政变”,那频繁因为权利而爆发的争斗中,范围也仅仅限于统治阶层而已。

    相较于那时候,明朝的这次皇权更迭、这靖难之役,真的是卷进去太多的人了。

    那站队的文官武将可能是各有各的立场,但百姓和士兵却不是生来就要做政斗的牺牲品的,他才是其中无辜的那一部分人。

    一定要找人来为自犯下的错赎罪的话,那只能说是统治阶层全部有错。

    毕竟古代封建王朝全部系于帝王一体,“忠君”却不爱民爱的人也是这种错误的催化剂。

    放在那时代背景中,争是争不出结果来的。

    至于统治者会不会认识到自的错误,那比建长城难,真全看机缘了。

    李晓诗虽然年纪不算大,却也深谙这理。

    所以她虽然看到了这弹幕,也并没有从后人的角度发表任何立场、不制止大家发牢骚和指责,只是随着他去互相交流,给足了“各抒见”的空间。

    “为了集权,明朝的皇帝比较具有代表的就是上面的那举措了,成果也都是很显著的,不后边其实有一点是可以补充的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呢,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公务要处理,他就算每天连水斗不喝也很难忙来,所以后来他设置了四辅官,用来帮助皇帝分担政务,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一直到了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期间,他下令建立了内阁,用来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内阁的效用其实和当初的丞相差不多,但区别在于内阁有好人,明朝之后也用了很久的内阁制。”

    该补充的补充完,她咳了咳,喝了口水润嗓,然后伸压压课本中痕,进入了下一版块。

    “在政治上为了集权而做出的举措部分差不多讲完了,我就来看看其他的内容吧。”

    “大家都知,从隋唐时期起,科举制就是为朝廷选官提拔人才的途径之一,而到了宋,科举制更是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途径。毕竟朝廷上由什么的官组成,科举考试考什么,也能决定朝堂和社会的风向嘛,所以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和权利,朝代更迭后,基本也都会对科举制再做什么。明清也不例外,在这时期,科举制有了全新的变化。”@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李晓诗,“像是唐朝时期会在考题中加入诗文,宋朝会有书法诗词之类,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了新的改变,而且不止是内容,连题目和参考书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从汉代往下,‘儒’基本就已经成为了治的主要学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所以科举考试的所有题目都被明确规定、必须来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九本书成为明朝时期所有的科举考试题目的出处,也成为了考生寒窗苦读十多年二十多年也要吃透的书,就连考生答题时对题目的解释,都必须要来源于宋代时期儒学大家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允许随便发挥。如果不按照这来,那就是离经叛,就算文采再好,也不会被录取。”

    她话音落下,董仲舒擦了把汗。

    汉代的儒家,是统治者应该都懂是怎么回事……连李晓诗都懂,现在所有的百姓应该也懂了。

    人皆知,用儒家治为的就是掌控朝堂,儒学的“忠孝”思想方便天子统治而已,而那什么三纲五常,其实本质上都已经偏离了孔子的本意。

    初被天幕揭穿时他算是坦然的,毕竟这是一把给皇家量身造的刀,他为人臣,也就是为君分忧而已,大家就算骂也不会骂太狠,应该能理解他。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后的朝代竟然一比一离谱……

    朱熹也很沉默。

    题目也就罢了,连考生的解释都按照固定的模板来,那这考试有什么意义?

    学子不能再随意展示自的才华和文采,只能按部就班按照固有的内容去答题

    孔子的弟子中有论学呢,对同一件事观点不一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要要求所有的学子都依照《四书集注》为标准去理解题目?难他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么?

    这下去,虽然对那什么“皇权集中”是有好处的,但长远来看,对家来说,绝不是好事。

    李晓诗却没说完。

    “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